2o年的日内瓦,阿尔卑斯山的雪线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李阳站在万国宫的落地窗前,整理着深灰色西装的袖口。
玻璃倒影里,鬓角的白与窗外的雪峰遥相呼应,提醒着他这是第37次踏上欧洲大陆。
手机震动,屏幕上跳出1996年的老照片——照片里,年轻的他站在广交会的展位前,身后展板上的产品参数用蹩脚的英文拼写着,身旁堆满无人问津的样品。
"
李先生,该入场了。
"
翻译的提醒打断了思绪。
步入会议厅,李阳敏锐地捕捉到各国代表目光中的变化。
二十多年前,他们看向中国企业的眼神里带着好奇与轻视;如今,当他经过时,不少人主动起身握手,"
听说贵司的量子医疗设备突破了欧盟认证?"
这样的问候,让他想起1996年在汉诺威工业展上,因不熟悉ce认证流程,眼睁睁看着订单落入竞争对手手中的苦涩。
场谈判就充满火药味。
美国科技巨头的谈判代表约翰逊将合同推过来,镜片后的眼神带着压迫感:"
李总,我们需要贵司开放核心算法,作为技术交换。
"
李阳没有立即回应,而是示意助手播放一段视频——苏州工厂的智能生产线正在运转,画面切换到非洲某国的智慧医疗站,当地医生正通过设备为患者诊断。
"
约翰逊先生,"
他用流利的英语开口,"
我们的技术不是商品,而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
谈判桌的博弈持续到深夜。
当约翰逊坚持加入排他性条款时,李阳轻轻合上文件夹:"
1996年,我在德国吃过同样的亏。
"
他的声音沉稳却带着锋芒,"
那时我们不懂国际规则,只能吞下苦果。
但今天,我们更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合作。
"
说着,他取出另一份合同,中英文条款并列呈现:"
中文不是附加选项,而是平等的注脚。
"
峰会上的产品展示环节成为焦点。
不同于其他企业炫目的科技特效,李阳的团队在展位中央放置了一座旋转展台。
当聚光灯亮起,缓缓转动的陶瓷智能音箱惊艳全场——瓶身绘着敦煌飞天的飘逸纹样,釉色在灯光下流转,内置的ai却能精准识别28种语言。
"
这是我们的新尝试,"
李阳向围拢的各国代表介绍,"
让千年文明与未来科技对话。
"
晚宴上,法国设计大师皮埃尔端着香槟走近:"
李先生,我见过太多企业在国际化中丢失自我,你们却反其道而行之。
"
李阳笑着指向餐具上的青花瓷盘:"
您看,这套餐具产自景德镇,用的是宋代影青釉工艺。
当年,正是这些瓷器开启了东西方的对话。
"
他的目光扫过宴会厅,"
国际竞争不是做减法,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而是做加法,让世界看到你的独特。
"
话题转向商业规则时,李阳分享了一个故事。
2o18年,集团在巴西拓展业务时,因忽视当地劳工法规险些陷入危机。
"
我们没有选择公关解决,"
他说,"
而是暂停所有项目,用三个月时间重新学习。
现在,我们的巴西分公司有了自己的文化委员会,由本地员工主导。
"
这番话让不少跨国企业高管若有所思。
最意外的收获生在茶歇时间。
日本企业家松本先生拿着产品手册找到李阳:"
贵司在环保转型中的坚持,让我想起我们的父辈。
"
两人聊起1999年那场艰难的环保整改,松本惊讶地现,中日企业在相似的展阶段,竟面临着同样的抉择。
这种跨越国界的共鸣,让原本陌生的企业家们打开了话匣子。
峰会结束前的圆桌论坛上,李阳在言中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十年前,集团海外业务的本地化员工占比不足15,如今这一数字达到78;曾经依赖技术引进,现在每年输出专利过2oo项。
"
有人问我,国际化的秘诀是什么?"
他合上演讲稿,目光扫过全场,"
答案就在加减法里——减去傲慢与偏见,加上理解与尊重;减去同质化竞争,加上差异化创新。
"
返程的航班上,李阳打开笔记本,记录下这次峰会的感悟。
窗外,阿尔卑斯山的轮廓渐渐隐入云层,他想起晚宴上那个绘着敦煌纹样的音箱。
或许,真正的国际竞争力,从来不是模仿别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