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拍打着雅加达的落地窗,合资公司谈判现场的气氛比窗外的天气更压抑。
李阳盯着会议桌对面涨红脸的合作方代表,对方手中的股权分配方案被拍得震天响:"
51的股权必须归我们!
否则无法保证项目符合本地市场需求!
"
法务总监悄悄拽了拽他的袖口,低声提醒:"
李总,这意味着我们将失去实际控制权。
"
"
各位,请冷静。
"
李阳推开面前的文件,目光扫过会议室里剑拔弩张的双方团队,"
如果继续争论股权比例,我们永远走不出这个房间。
"
他调出大屏幕,展示着过去三个月的市场调研数据:"
看看这些矛盾——我们的技术优势需要快落地,但本土化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熟悉当地的团队。
这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寻找共生的可能。
"
僵局在深夜的茶室里悄然松动。
李阳特意选了一家保留着传统爪哇风格的茶室,氤氲的茶香中,他放下商业文件,与合作方代表苏卡诺聊起各自的创业故事。
当苏卡诺说起父亲如何靠一间小作坊将传统工艺品卖到海外时,李阳若有所思:"
苏先生,您家族传承的不只是生意,更是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这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
"
次日清晨,李阳带着全新方案重返谈判桌。
他在白板上画出双螺旋结构:"
我们提出技术入股+本土化管理模式——我方以核心技术和专利作价入股49,保留产品研和质量管控的关键话语权;贵方负责运营、销售和本土化改造,持有51股权并主导日常管理。
"
他停顿片刻,指着屏幕上的动态股权调整机制:"
如果项目达到预定里程碑,我们愿意释放3的股权作为奖励。
"
这个方案引了激烈讨论。
技术部负责人当场反对:"
把运营权交出去,等于把命脉拱手让人!
"
而合作方的财务总监则质疑:"
技术估值是否虚高?后续研投入如何保障?"
李阳没有直接回应,而是邀请双方团队参观公司的专利墙——数百项专利证书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其中三分之一与本次合作的智能养老设备直接相关。
为了消除疑虑,李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放核心技术实验室。
当合作方的工程师们看到正在研的第五代传感器原型机,听到技术骨干详细讲解算法原理时,苏卡诺的态度生了转变:"
我终于明白,你们的底气从何而来。
"
但他也坦诚相告:"
不过管理团队必须由我们本地人主导,否则再好的技术也会水土不服。
"
股权分配的细节谈判堪称拉锯战。
李阳带领团队研究了全球二十多个跨国合资案例,最终设计出"
金股"
制度——在关键决策上,我方保留一票否决权,但仅限于涉及技术路线和质量标准的重大事项。
这个方案既尊重了对方的管理权,又守住了核心利益。
当法务团队用十几种语言反复核对合同条款时,李阳笑着对苏卡诺说:"
我们这是在编织一张能抵御风浪的网。
"
管理权限的划分同样充满挑战。
李阳提出设立"
双ceo"
制度:一位来自我方,负责技术研和战略方向;一位由合作方选派,掌管运营和市场。
两人每周进行视频例会,重大决策需达成共识。
为了确保沟通顺畅,公司还专门聘请了跨文化管理顾问,设计出一套独特的决策流程——每项议案都要经过"
技术可行性本土适应性长期价值"
三重评估。
在合资公司的筹备阶段,李阳坚持将文化融合放在位。
员工培训课程中,既有技术交底,也有文化互鉴:中方员工学习印尼商业礼仪和宗教习俗,而印尼员工则深入了解中国企业的创新文化。
当第一次联合项目会议上,双方团队用中英双语夹杂着当地俚语热烈讨论时,李阳知道,信任的种子正在生根芽。
合资公司成立当天,李阳和苏卡诺共同为新办公楼揭牌。
大楼外墙上,"
技术无界,文化共生"
的标语格外醒目。
在庆功宴上,苏卡诺举起酒杯:"
这个模式就像我们的传统舞蹈——看似各自舞动,实则节奏相通。
"
李阳则展示了手机里的实时数据:项目启动三个月,本土化改造的智能养老设备已经获得当地政府的采购意向。
半年后的董事会上,合资公司交出了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