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寒气顺着中央空调的缝隙渗入办公楼,让原本紧张的气氛愈冰冷。
在机械制造部的周会上,金属质感的会议桌被拍得震响,老员工老王涨红着脸将水杯重重砸下:"
上个月新来的实习生改了个报表格式,就拿到季度创新奖?我们在车间啃着冷馒头调试设备的时候,他们还在学校玩游戏!
"
他的话像导火索点燃了火药桶。
质检部的老张立刻应和:"
可不是!
我带的徒弟跟着我学了三年钳工,现在连晋升答辩的机会都没有,反倒是那些会做ppt的年轻人"
此起彼伏的抱怨声中,部门主管尴尬地翻着手中的绩效报告,屏幕上跳动的协作效率数据正以肉眼可见的度下滑。
这场风暴迅席卷整个公司。
市场部在策划新品推广时,研部以"
技术优化中"
为由延迟交付;供应链部门拒绝为年轻团队的实验项目优先调配资源;就连茶水间的闲聊都充斥着火药味。
当李阳看到跨部门协作平台上堆积如山的未处理工单时,后台数据显示平均响应时长已从2小时飙升至15天。
"
立刻取消所有会议,改成全员座谈会。
"
李阳站在行政楼大厅,看着电子屏上不断弹出的矛盾预警。
他临时征用了公司最大的阶梯教室,在黑板上用红笔写下大大的"
对话"
二字。
当天傍晚,原本能容纳5oo人的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连过道都站满了抱着双臂的员工。
"
我知道大家有怨气。
"
李阳关掉麦克风,径直走下讲台,"
今天不设言顺序,也没有领导和员工之分,想说话的直接站起来。
"
寂静持续了半分钟,老王第一个起身,工装袖口还沾着机油:"
李总,不是我们排斥新人,但总该论个先来后到。
我儿子都和那些实习生差不多大,看着他们踩着我们往上爬"
他的声音渐渐哽咽,引起一片压抑的叹息声。
年轻员工代表小林攥着颤抖的手站起来:"
我们不是不想尊重前辈,可每次提出新想法,都会被说太理想化。
上个月我做的智能仓储模拟方案,明明能节省15的人力,却连讨论的机会都没有"
两方对峙的话语在空气中碰撞,投影仪突然自动播放起企业转型纪录片,画面里老王带领团队攻克设备故障的场景,与小林在实验室通宵调试算法的片段交替闪现。
散会后,李阳独自留在教室,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员工们的诉求:"
量化经验价值设立跨代际协作奖建立申诉通道"
。
他拨通人力资源总监的电话:"
启动传帮带2o计划,让老员工的经验和年轻人的创意真正产生化学反应。
"
接下来的两周,公司里出现了奇特的景象。
午休时间,食堂里总能看到白员工和年轻程序员同桌吃饭;车间角落,老师傅手把手教实习生操作精密仪器;而在研中心,几个老员工主动加入了智能系统优化项目组。
李阳特意设立的"
创新融合基金"
开始挥作用——当机械工艺组与ai团队合作开出新型检测设备时,奖金同时打到了所有参与者的账户。
但真正的转机生在一次突危机中。
某重点客户的订单出现紧急技术问题,需要24小时内解决。
原本互相推诿的部门突然自组成攻坚小组:老王凭借多年经验锁定故障根源,小林带领年轻团队编写应急程序,市场部连夜与客户沟通争取时间。
当设备在最后期限前恢复运转时,整个团队在车间里欢呼拥抱,有人眼角还挂着未干的汗水。
庆功会上,李阳举起的不是酒杯,而是一本厚厚的员工建议集:"
这里面的每一条意见,都在提醒我们——企业不是非此即彼的战场。
"
他宣布成立由老中青员工代表组成的"
制度评审委员会"
,并展示了最新修订的评估标准:新增"
经验传承系数跨部门协作贡献值"
等维度,让每个岗位的价值都能被精准衡量。
散场时,老王拍了拍小林的肩膀:"
小子,下次写代码的时候,记得叫上我这个老家伙把把关。
"
年轻员工们笑着簇拥着老师傅走向电梯,李阳望着他们的背影,想起座谈会上那幅未完成的黑板报——不知何时,有人在"
对话"
旁边画了座桥梁,连接着代表过去与未来的两个箭头。
这场内部矛盾的激化,最终成为了企业深度融合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