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千块钱,哪怕对于杨小春这样的“有钱人”
来说,也绝对是一笔大钱,要是能拿回去,那可就是无本万利的买卖。
宋阳思索了一下,接着又问道:“那之前准备抢老何崹参的那个叫李三的人,跟王虎他们是啥关系啊?是他们手底下的人吗?”
“没听说过这人!”
冯启亮摇了摇头,
“要是跟王虎他们有关系,何常术他们肯定早就跟我说了。
他们在讲这些事儿的时候,从来没提过这个人,应该不是一伙的。
但最近有没有接触上,我就不清楚了。”
“那杨小春、王虎他们势力大不大呀?”
宋阳又追问道。
“我也不太清楚,就听说杨小春挺有钱的。
至于王虎,我见过他们好几个人,看着就是一群大老粗,没啥特别的,估计是有钱了,为人比较霸道,张狂得很。
领着手底下几个人,稍微有点不顺心就动手,经常惹是生非,不少人都怕他们。
不过他们也不常在汉中,更多时候是在外边跑,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次,杨小春更多时候是在西安那边。
这些事儿我其实知道得不算多,你要是想了解得更清楚,还得去问问何常术、余建桥他们俩,他们知道得肯定比我详细。”
说到这儿,冯启亮停顿了一下,好奇地问道:“你问这些干啥呀?是不是你也想干倒卖古董的事儿,想入伙啊?”
“入什么伙啊,我根本就不是干这个的料!”
宋阳直接摇头拒绝。
冯启亮撇了撇嘴,不以为然地说:“别那么胆小嘛,干这个可比你撵山、采药赚钱多了去了。”
宋阳又何尝不知道干这行赚钱呢,他甚至还听过这么一句话:“要想富,挖古墓,一夜成为万元户。”
他也清楚,这两年盗墓的人虽然已经开始零星出现,但还不算太多,更多人还是在民间收购各种物件。
那时候大家对古董的意识还不强,家里要是有个老旧物件,给个三块两块的就卖了,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被人一倒手就能赚成千上万,再转手,上百万都不稀奇。
一直到民间的东西收得差不多了,很难再收到值钱的玩意儿,才开始打起墓地的主意,不过那得是几年后的事情了,大概在八八年左右,江湖上各路偷尸贼开始往各个古墓大省聚集。
这时候的盗墓,可不比孙殿英、党跛子那会儿那么暴力。
这些偷尸贼里有不少懂风水的,能测算出墓道入口,然后用洛阳铲掏个十多米深的洞,在里面埋上炸药进行爆破。
炸药把周围的土炸松了,就很容易挖进去。
盗墓者之所以如此猖獗,一方面是警力跟不上,没办法对每一个墓地都进行保护,只能靠当地群众现后举报,才能去处理。
另一方面,盗墓者的手段都是从老祖宗那里流传下来的经验,而且他们长期在盗墓一线,有的比考古专家还专业。
再加上金钱的诱惑,他们总能敏锐地找到那些隐藏的墓地。
就比如说盗墓常用的工具洛阳铲,就是一百多年前,洛阳一个叫李鸭子的盗墓者明的。
铲头是个半圆筒,一铲子下去,能带上来一筒土,通过观察这筒土就能辨别下面有没有情况。
因为这铲子特别好用,后来就被考古学者拿去用了。
在考古院校里,学会熟练使用洛阳铲,是学生们必练的基本功。
甚至个别院校的课堂上,还曾邀请盗墓者去给学生们讲课。
还真是应了那句话,高手在民间,不服不行啊。
常常是盗墓贼前脚刚动手,考古专家后脚才现那里有重要文物,赶紧跟着采取保护措施。
话虽如此,干这行确实赚钱,但也常常引得警察在后面追着跑,不知道抓了多少人。
在这年头,被抓到了,处罚往往也就是没收东西,再加上一笔罚款,根本不痛不痒的。
只要成功出手一次手头的文物,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所以这事儿屡禁不止。
实际上,干这行哪有什么规矩可言,可不像是小说里写的那样,盗墓的都是来自什么世家或是门派。
现实中,就是一群为了赚钱半路出家的人,三教九流,干什么的都有。
人一多就容易乱套。
对于宋阳来说,这终究不是什么稳妥的事儿,不是正经买卖,甚至可能把命都搭进去。
自己又没这方面的积累,稍微不注意就会深陷其中,难以脱身。
人生说白了,其实就两个关键选择,一个是敢不敢出手去做,另一个就是要不要及时收手。
宋阳担心的是,一旦自己出手做了,就很难再收手。
有些事情,一旦开了头,想退出来可没那么容易。
就像很多电影里演的那样,想着干完最后一票就金盆洗手,但这最后一票,往往就成了绝命之笔。
一旦走上盗墓这条路,当第一铲子挖下去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断了自己的退路。
很多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