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要讲的是行情指标的量化测试。
行情指标虽然简单,但用于量化交易的收益不一定比其他指标低。
与此同时,行情指标也可以作为测试的附加条件。”
这时有人问:“行情指标指哪些?”
“涨幅、振幅、成交金额这一类的,都算是行情指标。”
“哦。”
“我举个例子,股价创15日新低,就算是一个行情指标。”
“懂了。”
“好,现在我就以涨幅为例,介绍三种常用的量化策略:动量策略,反转策略和均值回归策略。”
田园告诉学员们:统计涨幅一般有三种方案,第一种是用年报周期,统计的是4月底至次年的4月底;第二种是半年周期,统计的是4月底至10月底;第三种是四个月为一个周期。”
学员们点头。
“方案一是长线方案,二是中线方案,三是短线方案。
每一个阶段的时间周期相同,有利于对比,也有利于记忆。”
“应该不只这一个理由吧?”
有学员问。
田园笑,“说的对,其实这几个时间点,也是机构资金调仓换股的时间点。
大资金进出一些股票时,必然会影响这些股票的价格,所以在这几个时间点更容易出现行情。”
众人点头。
田园继续讲:“动量策略的原理,是目标周期内涨幅较高的股票,在下一周期内的涨幅可能也会比较高。”
他提出,如果是年度涨幅,动量策略就要在每年的4月底,对目标股进行一年涨幅的排序,然后把这些股票从高到低平均分成五组。
涨幅最高组、次高组、中间组、次低组和最低组。
“分好组后要统计各组股票在下一年的涨幅。”
听到这,有人问:“那要怎样评价策略的有效性?”
“问得好。
评价量化交易系统时,必须有一个对照组,就是既要看符合条件的个股平均涨幅,也要对比不符合条件的个股平均涨幅。”
听到这个,学员们有些不解。
田园解释说:“股市有一个规律,一段时间内数量不同的两组股票,一般是数量多的那组平均涨幅更高。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每组股票的数量要过十只。”
此言一出,众人惊讶。
“为何会这样?”
田园自问自答:“这是股票市场的轮炒机制决定的。
我们知道大资金为了业绩,或者游资为了赚钱,总是会寻找机会炒作一些股票。
哪怕指数处于熊市中,每隔一段时间也会有一些个股被炒高。”
众人点头。
“但牛股的占比比较低,可能十只股票里才有一只。
我问你们,一组股票有五只,另一组股票有十只,你们觉得哪组股票,更有可能包含这只被炒高的大牛股?”
“十只那组里。”
“正确。
原因很简单,十只股票里有一只大牛股的概率,比五只股票里有一只大牛股的概率高,而有了这只股票的涨幅,这组股票的平均涨幅也会提高”
他继续讲涨幅动量策略:“为了验证哪一组的后续涨幅最高,我们应该多设置几个股票池。
比如三个股票池各500只个股,我们要分别进行排序和测试。”
田园提醒大家,只有三组测试的结论一致,这个结论才是可信的。
“但是有一点,年度涨幅排序不具有优势的股票,它们的半年度涨幅或者季度涨幅,反而可能会有优势。”
学员们点头,一个人问:“就是有些个股的动量延续时间长,有些个股的延续时间短呗?”
“是的。
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试着用三个月的排序分组,看看半年后的涨幅怎么样。
也就是通过参数的调整,找到有收益优势的策略。”
田园停顿了几秒,继续说:“相信有的人已经猜到我要说的下一个策略了。
没错,就是涨幅的反转策略。
其实它和涨幅动量策略可以同时测试。
因为我们在分组时,涨幅最大的是动量组,那么涨幅最小的就是反转组。”
众人点头。
“好了,现在我说第三种策略,就是涨幅的均值回归策略。
这个策略有时和反转策略很接近,但它们又有不同。”
田园指出,均值回归策略的重点在于均值两个字,就是必须统计出一个市场平均值,这样才有回归的参照物。
“那具体要怎么做啊?”
有学员问。
田园说:“个股的涨幅,参照物就是市场的平均涨幅,或者是大盘指数的涨幅。
所以它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在一个时期内个股的涨幅要低于市场平均值。
但在更长的时段里,它的涨幅又与市场平均值很接近。
也就是说,只有长期走势一致,才表示这只股票是有回归倾向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