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陈远航的收入再创新高,达到了5块钱。
要是天天有这收入,就可以买辆自行车了。
长寿岛太大,用脚量实在太费劲,肯定还是骑自行车方便。
吃完中午饭,他就从老林叔那借了一辆二八大槓,带上阿东直奔钓鱼地点。
其实,晚上海钓更容易上鱼!
別觉得鱼晚上眼神不好,人家可是嗅觉视觉双管齐下,找起吃的来比白天还机灵呢。
再说了,那些白天总来捣乱的小杂鱼天一黑都回窝睡觉了,这时候才是大鱼出来开饭的时间,钓到大货的概率蹭蹭涨!
还有,潮水这事儿也非常影响海钓,海里的鱼都是跟著潮汐走的。
你看近海的鱼群就跟赶集似的,涨潮时候呼啦啦涌到岸边开自助餐,退潮了又集体撤回深水区歇著。
所以说,涨潮那阵子才是黄金钓鱼时间,退潮也能凑合玩玩,要是赶上平潮和停潮那会儿——赶紧收竿歇著吧,这会儿鱼儿都宅家不出门!
这个季节不冷不热,正適合白天钓鱼,晚上钓鱼条件还不具备,需要买头灯这些装备。
长寿岛西高东低,东边海滩没法钓鱼,只能赶海,钓鱼要去西边,那边海水比较深,適合钓鱼。
但那里距离陈远航家有十几里地,走路走快一点也要一个多小时,所以最方便的是骑自行车。
虽然老林叔借自行车很大方,表示隨便用,但陈远航知道,自行车可以借几次,但一直借就不合適了。
还是自己买一辆才用著方便。
到了鸭嘴崖,这是胖子他们一直推荐的钓鱼地点,陈远航发现,已经有十几个人在那里钓鱼了。
基本上都是年轻人。
这个时候的年轻人,大多都是60年前后出生的,陈远航分析过他们这代人,很有意思。
城市人就不说了,各有各的门路,单说农村人。
本书首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此时,他们大多还没有成家立业,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如果家里有点事儿可做,就跟著家里人做事;如果父辈只会种地、打零工,那么他们在这个时期就无事可做。
至於上大学,那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人。
所以,这个时候的年轻人很多就聚集到一起,干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
国家严厉打击一波之后,恰好打工潮开始兴起,有门路的就进厂打工,没有门路的就去建筑工地。
进厂打工的那拨人干到40岁左右后,就会被更年轻的年轻人取代,所以,他们的出路也是建筑工地。
这也间接造成了將近20年的地產行业的繁荣兴盛。
等这帮人干不动了,地產业也就不行了,於是,他们就回到了农村。
到了2020年之后,在农村的也基本上都是这些人。
那个时候,他们都老了。
当然,说的是男人,女人嘛,就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和农活。
这几个在海边钓鱼的就属於那种无所事事的人。
陈远航观察了一下,他们的钓竿都是那种很简陋的竹竿,根本不是海钓竿,这让他信心满满。
並没有急著钓鱼,先看看其他钓鱼佬今天都钓到了什么鱼,这里的鱼上鉤情况。
到底是八十年代,鱼就是多,大家都不停地上鱼,红色、黑色、白色各式各样的鱼不断被钓了上来。
红色的是红娘子,大头细身子,整个身体都是红彤彤的,非常好看,不过就是不好吃,可能因为正是红娘子的季节,这些钓鱼佬大部分都钓的是这种鱼。
另外还不时有人钓到海鱸鱼、黒鯛这些鱼,反正都有收穫。
找了个合適的地方,陈远航扎住自行车,把阿东抱下来,交待他不能乱跑,老老实实跟著自己,给两个鱼鉤穿上鱼饵,就开始甩竿。
鱼饵是老娘早上专门去海边礁石区挖的淡菜,有一大碗呢!
陈远航的鱼竿甩的很远,越远水越深,能钓到的鱼也越大。
有人注意到了陈远航的钓法和他们的不一样,还专门跑过来看了看,有几个竹村的小伙子还过来和陈远航打了声招呼,对他都很尊重。
还有人给他了提示:“小陈大夫,你的鱼竿能拋出去很远,可以再往那边走走,那边有个礁石区,
陈远航不太记得这几个人的名字了,但还隱隱约约感觉有些脸熟,便表示了感谢!
听人劝吃饱饭,他就提著桶带著阿东往南边挪了挪。
鱼饵都不用换,他找了个適合平坦一些的地方,看了看,如果有大鱼较劲的话,可以往两边各走十几二十米,然后就把鱼鉤往远处拋甩了一下,约莫甩出五六米远。
静等鱼上鉤。
午后的海平面,宛如一块巨大的蓝色绸缎,在微风的轻拂下泛起层层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