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那么重,吏部在此事上的责任才能减到最小,打个比方就是,你调任的人犯了偷盗的罪名和调任的人贪墨国库,这两者之间对于上一级的牵连程度根本不在一个级别。
吏部调任的官员偷盗,好,撤职没话说,吏部也只是眼神不好没看清这个人的品行,但要是贪墨国库,那此案就大了,大理寺会介入彻查,首先就是,这个人为什么敢贪墨国库,他是吏部哪个官员举荐的,吏部又干不干净?
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人并不像康王那边的潘荣,葛琅一样直接间接的参与了贪墨,拿到了一部分军需并享用了。
他们没有拿到过军需,有这个实证在,就可以求情试试。
所以,陈王和吏部尚书付诸了行动,陈王本来打算在皇室聚会上开口的,结果昭武帝不在。
一看陈王那边失败,吏部尚书就火速的接上了,递上了奏折。
本来是打算从陈王那边得知陛下今日心情以做打算的,但看着陈王传来的消息,程尚书叹了口气,陛下这一手,还真是,无话可说。
现在不管昭武帝心情如何,他们也不能在军需案中发表一个字,不管是他,还是其他人。
都得闭嘴!
因为,皇宫大清洗了。
皇宫大清洗这个行为不可怕,可怕的是慎刑司抓人仿佛是开了天眼,抓的都是各个王爷,世族的眼线,几乎没有抓错的人,准确率高达百分之九十。
慎刑司自然是没有天眼的,那他们这么高的准确率,就是早知道这些人是眼线了……他们知道,陛下肯定也是知道的。
这种推测让人害怕,在皇宫安插眼线,还被陛下知道了……但陛下什么反应都没有,就更让人惴惴不安了。
现在不管是康王他们,还是世族,都老实了,都得老老实实的等着慎刑司结果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