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笑道:“可不是么?到底都是长房的子弟,行哥儿怎么说也不该只分一百亩地呀!二老爷怎能这样待他呢?这不合情理不是?”
文怡无奈地笑笑:“罢了,在京城时,二叔已经分过我们两个J、庄子,再添上这一百亩地,也不算少了。只是出京时因家里人手有限,无人照应,我们夫妻便把庄子都转手了。我们这一南下,还不知要在康南待多少年呢,便是置办再多的田产,又有什么用?只要这笔田产足够学堂的花费,我们夫妻便心满意足了。若不是为了这件大事,我们也不会起这个心思。
柳九太太讪讪地笑了几声,与妯娌们对视一眼,都觉得有些惭愧,没多久就要告辞。
文怡却拦下她们说:“侄儿媳妇忽然有了个主意。说来我们都是柳家媳妇,将来我们的子孙也都要在族学里读书的,族学之事,我们也当出一把力。我这里有几样首饰,还值些银子,不如就请婶娘们陪我去一趟四叔家,把宅们捐出去吧?”
众人面面相觑,只得跟着文怡走了。于是文怡便当着众人的面将一匣子款式略嫌老旧的金银首饰交给了柳四太太,请她去首饰铺子换成银钱,归到族学账上。
有了文怡带头,柳三太太等人也纷纷捐了几件首饰,一时间,文怡在族中贤名大涨,不忿的柳顾氏听到消息后叫丫头拿了两匣子首饰去,却只得了一声谢,半点好名声都没得。
柳顾氏本来要骂人的,不过柳东行马上拉走了柳东行,一起去拜访小时候的同窗,将他请到族学里充当幼童的开蒙先生。这位同窗已有秀才功名,是个学问扎实又稳重耐心的人,给幼童开蒙绰绰有余。而且因为他的家境清贫,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