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彻查到底(1 / 2)

一时间竟无人主动请缨。

齐逾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早有计较。

“既然无人举荐,孤心中倒有一个人选。”他缓缓开口,“都察院御史,张潜。”

张潜?

听到这个名字,不少官员都愣了一下。

张潜此人,在京中名声不显,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御史,平日里沉默寡言,只知埋首案牍。但他办过几件小案,都以清廉干练、不畏权贵著称。最重要的是,他家世清白,在京中毫无根基,正是处理这种棘手之事的最佳人选。

“臣,领旨。”一个清瘦的身影从队列中走出,正是张潜。他跪地接旨,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不容动摇的劲头。

“好。”齐逾点头,“孤给你便宜行事之权。此行不仅要核查账目,督修堤坝,更要查清‘漂没’背后的真相。无论涉及到谁,一律彻查到底。”

退朝之后,齐逾将张潜单独留了下来,在书房密谈。

当晚,李知安来看他时,他正在灯下看一张运河沿线的舆图。

“还在为漕运的事烦心?”李知安将一碗安神汤放在他手边。

“嗯。”齐逾指着舆图上的几个点,“漕运之弊,非一日之寒。张潜此去,怕是步步荆棘。”

“我今天听万宝商行的管事说起过一些漕运上的事。”李知安在他身边坐下,“他们说,运河上的事,官府说了不算,漕帮说了才算。”

齐逾抬眼看她。

“商行的船队以前也走过运河,没少被漕帮敲诈勒索。那些漕帮,上与官府勾结,下与沿岸地痞流氓称兄道弟,早已成了运河一霸。他们甚至能操控部分河段的粮价,寻常商人根本斗不过他们。”李知安将自己知道的情况一一道来,“你派张御史去查账,他恐怕连真实的账本都看不到。”

“所以孤给了他便宜行事之权。”齐逾说道。

“明面上的权力,对付不了暗地里的规矩。”李知安摇摇头,“官有官法,匪有匪道。想要查清真相,不能只走官面上的路子。”

她看着齐逾,认真地建议:“或许,该让张御史多去沿岸的茶馆酒肆听一听,多跟那些走南闯北的船夫聊一聊。有时候,真相就藏在百姓的闲谈里。”

齐逾听着她的话,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他伸手将李知安揽入怀中,下巴抵着她的发顶,轻声道:“知安,你总能给孤带来惊喜。”

他原只想着从官场入手,快刀斩乱麻,却忽略了这潭水远比他想象的要深。李知安的提醒,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张潜是个聪明人,但他为人过于方正,怕是不懂这些江湖门道。”齐逾沉吟片刻,“看来,孤得再派个人去帮帮他。”

李知安靠在他怀里,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感受着他身上传来的温度。

她知道,齐逾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

两日后,都察院御史张潜,领着一队人马,低调地离开了京城,赶赴运河。

而在他离开的第二天,京城最大的当铺“聚宝斋”里,一个不起眼的朝奉,也悄悄收拾了行囊,沿着另一条路,朝着南方而去。没有人知道,他怀里揣着一枚特殊的令牌,那是东宫暗卫的信物。

在李知安和齐逾各自忙碌的时候,被安置在四方馆的苏迪娜,过着一种外人看来堪称枯燥的生活。

这座名为“四方馆”的宫殿,实则是一座华美的囚笼。她不能随意走动,身边时刻有宫人“伺候”,一举一动都被记录在案,呈报到东宫。

但苏迪娜并未因此消沉。

相反,她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和求知欲。

她向看守的宫人请求,希望能阅读一些书籍。李知安得知后,大方地命人从皇宫藏书楼中挑选了一批不涉机密的书籍送去,内容涵盖大安的历史、地理、诗词和风土人情。

从那天起,苏迪娜大部分的时间都沉浸在书海里。

她看书的速度极快,往往三五日便能读完厚厚的一本。她不仅看,还学着大安人的方式,用毛笔在纸上做笔记。

起初,她握笔的姿势十分生涩,写出的汉字歪歪扭扭,如同孩童涂鸦。但她极有耐心,一遍遍地临摹,从最简单的笔画开始。看守她的女官发现,不过半月,这位西昭公主的字迹,竟已写得有模有样,工整清秀。

除了读书写字,她偶尔也会在与宫人闲聊时,询问一些大安的风俗。比如,为何大安的女子喜欢在七夕节乞巧,又为何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

她的问题很细致,不像寻常的客套,更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探索。

一日,她无意中听宫人提起,太子妃在京中开办了民学监,让许多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

苏迪娜听完后,沉默了许久。

晚上,她呈给东宫的例行信笺上,第一次写下了读书笔记之外的内容。她用尚显稚嫩的汉字写道:“

最新小说: 逆子,开门!你娘回来整顿家风了 大乾边关一小卒 我在大唐行医的那些年 诡异入侵:假扮插班生的我误入老钱班 在古早师徒文里当咸鱼 水浒:我在梁山当绿茶 大秦:扶苏!手握三十万还不反? 把神明追求到手后 夺春情 穿到原始大陆搞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