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的鸿沟,几乎是林逸舟整个已知人生的长度。他像个新生儿般笨拙地跌入这个陌生的2085年,巨大的信息差几乎将他淹没。数字货币、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管家……一切都如同科幻电影。他口袋里的几张旧版人民币成了真正的“古董”,而那张5888元的欠条,更像是一个来自遥远过去的笑话。
当务之急是生存和获取合法身份。他凭借工程师的头脑,迅速学习基本操作,用身上一些带有时代印记的私人物品(一块老式机械表,一枚品相不错的旧玉挂件)在隐秘的收藏市场换得了第一笔启动资金,勉强解决了食宿。但“黑户”的身份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转机发生在他试图寻找“观澜观”线索时。他在一个数字档案馆的公开信息中,无意间看到一条新闻:国家级文物修复团队正在为本市一座名为“栖霞古刹”的明代庙宇的大殿修复工程陷入困境,公开征集解决方案,悬赏高昂。
鬼使神差地,林逸舟点开了那座庙宇的详细结构和问题描述。当看到专家们纠结于一处关键榫卯结构的复原,并附上模糊的残损部位照片时,林逸舟的心脏猛地一跳!
那结构!他太熟悉了!
虽然在观澜观只住了七天,但身为土木工程师的职业本能,让他对那座道观的结构细节观察得极为仔细。尤其是主殿的梁架结合处,用的正是一种极为精巧、甚至在明代都属罕见的复合榫卯技术!而眼前这“栖霞古刹”的难题,其原理与观澜观的一处偏殿构造几乎同源!
现代专家们依靠残片和史料推测,始终不得要领,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完整的、仍在“服役”的真实样本。而林逸舟,不仅在六十年前亲眼见过,还因清微那句“瓦片损耗费”,对观内的建筑细节记忆犹新——毕竟,他当时可是认真评估过“赔偿风险”的。
一种奇特的信心涌上心头。这是他唯一可能抓住的机会。
他花光大部分积蓄,置办了一身勉强得体的行头,鼓起勇气找到了“栖霞古刹”的修复项目组。接待他的是一位年轻助理,听闻这个来历不明、连基本身份芯片都没有的人声称能解决专家团的难题,态度可想而知地轻慢。
“先生,我们很忙。如果您没有具体的方案,请不要浪费专家的时间。”
争执声引来了项目负责人,一位头发花白、眉头紧锁的老教授。或许是被林逸舟眼中那种不合时宜的笃定所动,或许是真的被难题逼得走投无路,老教授竟抬手阻止了助理,沉声道:“让他说说看。”
在场几位年轻的专家博士脸上已露出讥诮的神色。
林逸舟深吸一口气,走到全息投影出的古庙结构图前。他没有直接说理论,而是拿起触控笔,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快速而精准地绘制起来。他画的不是栖霞古刹的推测图,而是记忆中观澜观那处偏殿的详细榫卯结构!每一个凹凸嵌合的角度,每一处受力的巧思,甚至木材的纹理走向,他都描绘得一丝不苟。
“各位老师,”林逸舟放下笔,指向自己绘制的三维图形,“你们之前的复原方案,问题出在这里。你们认为的‘燕尾榫’其实是错的,这里用的是一种早已失传的‘鱼鳔衔珠’结构。看,这个凸起并非装饰,而是关键的应力分散点,它与这个弧面咬合后,能承受的扭力远超常规设计……”
他开始详细解释,语言结合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现代工程力学的术语。他不仅指出了现有方案的错误,还完整阐述了正确的结构原理、施工步骤,甚至指出了几处现有支撑结构的潜在风险。
起初的讥诮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死一般的寂静。几位年轻的博士瞪大了眼睛,看看图纸,又看看这个穿着过时、来历古怪的年轻人。老教授更是越听越惊,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这…这结构…你从哪里知道的?有文献记载吗?还是有实物参考?”老教授的声音带着颤抖。
林逸舟早已想好托辞,他苦笑一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家传的。祖上曾是宫廷匠人,留下些不成器的手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