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常世安见状,连忙跟了上来。
“大人,您这是……”
李万年脚步一顿,转头看向他。
“常都尉。”
“末将在!”
“劳你一件事。”
“大人尽管吩咐!
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常世安把胸脯拍得邦邦响。
李万年的嘴角,缓缓扯出一个冰冷的弧度。
他一字一顿,声音不大,却像凿子一样,一下下敲进每个人的耳朵里。
“传我命令,校场点兵!”
“北营所有活着的,能喘气的,一刻钟之内,全部到校场集合!”
“迟到者,杖二十!”
话音刚落,他眼中寒芒一闪。
“点名时还不到的,斩!”
最后的斩字,说的杀气腾腾,没有一丝缓和的余地。
常世安脸上那万年不变的笑容,第一次僵住了。
他看着李万年那双再无半点温度的眼睛,心头猛地一跳。
新官上任三把火。
这位新来的代校尉,这第一把火,看来是要烧得一些人皮开肉绽!
一刻钟,不长,也不短。
校场,点将台上。
李万年负手而立,身姿笔挺,像一杆戳在地上的长枪。
台下,黑压压一片人头。
近五千人的北营兵卒,此刻却像是赶集的乡民,乱糟糟地挤在一起。
倒是有大部分人准时来了。
可这站姿,歪七扭八,吊儿郎当。
有的成群,交头接耳,不时出一阵嘈杂。
更有甚者,眼神里满是审视与好奇,就那么直勾勾地盯着台上的李万年,像在打量什么新鲜玩意儿。
对李万年这个代校尉没有丝毫尊重。
整个校场,嘈杂,散漫,毫无半点军营该有的肃杀之气。
这特么蛮子打过来都不需要叛徒里应外合,都能轻松打下来。
看来,穆红缨应该是多少知道这一情况,这才派了他这么个敢干事的人来这北营。
“大人,您看……”
都尉常世安站在李万年身侧,脸上依旧挂着那副和煦的笑容。
他微微躬着身子,压低了声音。
“大人,也是出了那等大事,搞得人心不稳,才如此的。”
“这些都是在边关拿命换功劳的粗人,您多担待。”
“要不,今天就先算了?末将回头一定好好敲打敲打他们,保证明日让他们有个新面貌……”
他一番话,句句都在为手下的兵卒求情,姿态放得极低,语气也极为诚恳。
可话里话外,却像棉花里藏针,不动声色地试探着李万年的底线。
李万年没动,连眼皮都没抬一下,目光依旧平视着前方那片混乱的人群。
他像是根本没听见常世安的话。
半晌,他才淡淡开口。
“时间,到了。”
常世安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
李万年转过头,瞥了他一眼,那眼神平静无波,却让常世安没来由地心头一跳。
“李二牛!”
“在!”
李二牛洪亮的声音从台下传来。
“带人,关营门!”
“是!”
李二牛领着九个兄弟,大步流星地冲向营门。
“哐当——!”
沉重的营门被轰然关闭,出的巨响让校场上的嘈杂都为之一顿。
不少人这才意识到,事情好像有点不对劲。
“开始点名。”
李万年的声音不带任何情绪,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校场。
一个书吏模样的人,捧着名册,开始高声唱名。
“张三!”
“到!”
“李四!”
“……到!”
点名在继续,台下的兵卒们渐渐安静下来,开始老老实实地站好。
似乎,底下的这群兵卒们已经意识到了什么。
一炷香后,点名结束。
那个看起来带着几分书吏气质的男人快步上台,在李万年耳边低语了几句。
这人名叫赵良生
算是李万年手底下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了。
读了几年书,考过一次秀才,虽然没考上,但到底是个童生身份,只是后来因为家里遭了灾,读不了书了,甚至存活都难,便投了军,求一口饭吃。
李万年点了点头,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那几千张脸。
“点名结束。”
“应到四千八百七十二人,实到四千五百一十九人。”
“迟到者,三百五十三人。”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字字如铁。
“所有迟到者,出列!”
人群一阵骚动,那三百多人你看我,我看你,磨磨蹭蹭地从队伍里走了出来,脸上带着几分不忿和无所谓。
李万年看着他们。
“传我军令!”
“所有迟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