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纸船寄捷》(2 / 2)

林中的突厥残兵,远远看到河面上这诡异的“船队”,闻到那陌生的药香,又隐约看到船上“大捷”字样和闪烁的朱雀纹——本就因战败而惊魂未定的他们,更是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崩溃哭嚎:“完了!完了!周人连河神都请动了!长生天不再保佑我们了!”他们再也无心抵抗,有的缴械投降,有的则一路奔逃,这无形中又加速了残敌的瓦解。

老三澹台墨自然不会错过这等兼具军事与文化意义的奇事。他立刻蹲在河滩边,以沙地为纸,树枝为笔,飞快地记录起来,时而抬头观察纸船的走向,时而低头思索措辞,并将其命名为《潞水舟楫志》。他写道:“…是日,东风助航,纸船传讯,以童稚之戏载军国之重,寓庄于谐。自潞水至京畿,凡三日达,较烽火传讯快三刻,尤能安民心动敌魄,诚古今奇策也…朱雀显纹,药香弥散,非人力所能及,乃天意与民心相合之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次偶然事件的惊叹与学术性的总结。

当大军终于抵达京城外时,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人震撼不已。只见宽阔的护城河面上,密密麻麻漂浮着各式各样的纸船,不仅有官方式样的捷报船,还有许多民间仿制的、带着美好祝愿的小船——有的船身绘着吉祥图案,有的载着鲜花,有的点着小小的河灯,灯火辉煌,宛如星河落地,倒映在水中,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守城将领激动地出城禀报:“殿下!自三日前第一艘祥瑞纸船抵达京城,至今已有七省八府纷纷响应,放出河灯捷报以为应和!京城百姓更是日夜在河边祈福迎接,连皇宫里的娘娘们都派人折了纸船放入御河呢!”

皇帝陛下闻讯,龙颜大悦,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皇城迎接凯旋之师。当见到太子抱着澹台星走来,小孙女头上还戴着一顶用最后一份捷报绢帛边角料折成的、歪歪扭扭的“王冠”时,身旁的老太监刚要习惯性地出声提醒“御前失仪”,却见那纸冠在夕阳余晖下,竟然泛出淡淡的金色荧光,显得既童真又神秘!这自然是老四的杰作,他在制作捷报绢帛时,特意掺入了一些捣碎的荧光矿物粉末,遇光便会显现。

皇帝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朗声大笑,笑声爽朗洪亮,充满了欣慰与喜悦。他走上前,将澹台星高高举起,对着百官和前来迎接的万民宣布:“赏!重重有赏!朕的孙女,以稚子之心传大捷之讯,这纸船捷报,便是最好的赏赐!她便是这捷报本身,是天赐我大周的祥瑞!”话音刚落,欢声雷动,响彻云霄,百姓们高呼“吾皇万岁”“太子英明”“郡主祥瑞”,声浪一波高过一波。

是夜,东宫灯火通明,处处张灯结彩,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老大澹台玄在陪妹妹玩耍时,无意中发现,白天放入殿内鱼缸中做纪念的那只最初的捷报纸船,竟然在无人触碰的情况下,缓缓地自动航行了一圈,船头恰好对准了殿外的方向。他好奇地将纸船捞起,小心拆开绢帛——赫然发现绢帛的夹层之中,竟藏着一小卷用突厥文写的密信!

信的内容令人啼笑皆非,竟是几名突厥残部将领在极度恐慌之下,误以为纸船是“河神传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向周朝皇帝乞和,信中不仅表达了投降的意愿,还详细交代了剩余残兵的藏匿地点和武器数量,字里行间充满了敬畏与惶恐。

太子拿着这封阴差阳错收到的“求和信”,看着在一旁无忧无虑玩着布老虎的澹台星,不禁失笑,轻轻点了点妹妹的鼻尖,柔声道:“你呀你,真是个福星。下回哥哥教你折信鸽好不好?说不定,连天上的鸟儿都能帮我们传书呢。”

烛火摇曳,映照着满殿温馨。殿外引活水形成的小池中,漂浮着数十只纸船,与夜空中的星河交相辉映。其中一艘纸船的帆角,因水浸和光影的作用,隐约显现出“天下安”三个字的轮廓,仔细看去,那笔画走势,竟与澹台星平日啃咬虎符时留下的细小牙印有几分神似。或许,这只是一个美丽的巧合,却为这场传奇的凯旋,增添了一抹充满童趣和希望的注脚,预示着大周将迎来长久的和平与安宁。

最新小说: 枕上闹,边塞战神宠妻无度 咸鱼穿书后错拿卷王剧本 红楼之蚌病生珠 蒸汽手册 小师妹在仙门杀疯了 重生:手握灵泉发家致富平天下 抢红包成修真大佬,反手葬送仇家百年基业! 求你,饶本妖一命 武道凌天秦初白羽 星尘本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