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的宿舍也不算拥挤,分配下来,是四人一间。
这些知青下乡之前,在城里,基本也都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四个人一间房,居住条件真的算很不错了。
再就是知青点还给他们配了专门的洗澡间,打了一口水井,方便他们日常用水。
这一圈了解下来,知青们对胡家湾生產队非常满意,这里的条件,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虽然住的是土坯房,但他们知道,不能奢求乡下和城里一模一样,在农村能有这种居住条件,他们已经很知足了。
胡长平领著下乡知青到知青点转了一圈,大概介绍完知青点的情况,然后就去忙別的事了,將这些知青都交给了知青点的队长徐洪庆。
大队长走了,徐洪庆主动帮新来的知青安排住宿。
男女分开,让他们自己选宿舍,四人一间就行。
看著这些新来的知青,徐洪庆有些羡慕的说道,“你们这批下乡知青还真是运气好,胡家湾生產队现在的生活条件,可要比之前好太多了。”
之前別说知青点通电了,住宿环境都差的不行,一间房里挤七八个人都很正常。
再看看你们现在,享受的可都是最好的配套了。
知青点房子扩建了,通电了,还给他们打了水井。
除了住不上砖瓦房,其他条件都和城里大差不差。
另外,现在大队的副业搞起来了,两个厂子的收益都很好,照这个势头下去,年底大家能分到不少钱呢。
这批下乡知青在这个时间点过来,等到年底,分钱也有他们的一份。
徐洪庆觉得,今年年底分钱,他们胡家湾生產队的每个人,到手的钱可能不比城里的工人工资低。
胡家湾生產队很多人没读过书,不会算帐,所以年底他们大概能分到多少钱,大家没什么概念。
但徐洪庆是下乡知青,读过高中,有文化,会根据去年大队的收益,和今年厂子的发展势头,估算出今年的总收益。
去年他们胡家湾生產队只出栏了一批猪仔,而且养的数量不算多,但年底分红算下来,每个队员和知青还是分到了不少钱。
今年养猪场扩大了规模,可以多养出栏几批猪崽,加上每个批次养的猪仔量翻了好几倍,收益自然也能翻很多。
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大概算一下,光是养猪场,今年的收益至少是去年的十几二十倍。
就按最低的十倍算吧,去年年底,每人分到几十块,今年不得分个几百块
现在城里工人的工资水平,是一个月三十到五十,一年下来,也就挣个几百块。
徐洪庆预估他们今年不比城里工人挣得少,完全是基於现实,而不是自己隨便妄想出来的。
除了养猪场,大队的榨油厂也发展的那么好,等到年底分钱时,徐洪庆觉得指不定能给大家一个巨大的惊喜。
如果今年能多分点钱,他们这些下乡知青们就能回家过年了,和家里人团聚了。
他们这些下乡知青,大多数几年都不会回去一次。
不是他们不惦记家里,而是实在没有那个条件回去,光是路上车票的销就不小,根本负担不起。
家离得近一点的还好,这要是天南海北的,既钱又时间,断了他们回家探亲的念头。
如果今年能分到很多钱,便不用担心路费的问题了,多远都可以回家探亲。
听到徐洪庆的话,新来的知青好奇的问道,“胡家湾生產队之前的条件很差吗”
“对,今年和去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別。”
徐洪庆说著,把之前知青点的大概情况,和这些新来的知青们说了一下。
新来的知青听了徐洪庆的描述,也觉得胡家湾生產队的条件和之前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么一对比,也不怪徐洪庆这个知青点队长,说他们运气好。
“徐知青,听大队长说,胡家湾生產队能发展的这么好,变得越来越富裕,都多亏了一个叫林子阳的下乡知青,是真的吗现在他还是大队会计,大队长把他说的神乎其神的,我咋觉得有点扯呢”
这位知青说完,其他新知青也都看向徐洪庆,想听听他怎么说。
大队长说的话,真实性有待考证,说不定是忽悠他们的。
但徐洪庆和他们一样,同样是下乡知青,不太可能忽悠他们。
见这些新来的知青不了解情况,徐洪庆自然愿意向他们告知大队的基本情况,“大队长说的都是真的,虽然林会计的事跡,听上去確实难以置信,让人觉得是吹牛。
但事实上他就是这么牛。
你们这些新来的知青,在生產队只要记住一件事就行了,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干活。
大队长的话得听,林会计的话更得听。
只要你们不惹事,好好干,绝对比在城里过的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