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落后,转而致力于改良中文的印刷技刷。
起初买了几本字典,并且不断剪贴,努力寻找汉字的组成方式,之后回台湾继续研究。
与英文比较,中文印刷技术是如何的落后,于是他转行致力于中文印刷技术的改良。
当时的中文排版技术,湾湾、香江方面仍然沿用繁体字,但排版耗日费时,呼吁改用英文、弃用汉字的声音层出不穷。
1973年,朱邦复返回湾湾,在之后数年的刻苦生活当中,他按照构想,以中文打字机为实践目标,发展中文检索方式,改良中文印刷技术。
后有毕业于台大中文系的沈红莲女士协助,于1976年底发表中文形意检字法,用52个字母作为检索键。
当时,三军大学需要无给职人员发展中文通讯系统,40岁的朱邦复立即接受此一职务。
当时不懂电脑的朱邦复,这时才开始接触计算机编程语言,他发表的形意检字法,被命名为仓颉输入法,意为上古时代仓颉造字的精神。
因当时无中文终端机(当时流行大型电脑,个人电脑尚不普及也不实用),朱邦复及沈红莲女士决定为实践检索系统于电脑上,并使英文终端机能处理中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