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唐末藩镇,但是在西欧 > 第四百六十五章 工商业兴起

第四百六十五章 工商业兴起(1 / 2)

走在奉天的街头,冯森带着斗笠,左手提了一个油包的猪蹄,右手则拿着一根蜂蜜烤兔腿在咬着。

他向来喜欢这种小吃,可封王之后,能够品尝小吃的机会便越来越少了。

乌龙靴踏在地面,冯森用力跺了跺,溅起一片灰尘。

“这路铺得倒是老实。”

冯森再次将目光放向前方,这座由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城市。

严格来说,目前整个燕国,只有三个地方可以称作城市,分别是奉天(新汉诺威)、汉堡与马格德堡。

就目前奉天和汉堡两座城市,每年都给冯森贡献了小10万索里达的收入,其中既有官府的商税、关税与印花税,同样还包含了少府下属工坊和产业的收入。

大致的比例约在四六开吧。

奉天目前的少府产业包含矿业、手工业、运输业等多个行业。

矿业方面,少府掌管了卡尔克贝格盐矿与布拉格大铜矿,官府则掌管了拉默斯贝格矿井、鲁尔煤矿、萨尔茨吉特铁矿。

假如冰海都护府能建立,那么这份名单上还要再添加一个法伦大铜矿,如果有可能的话,说不定还能添上基律纳大铁矿。

手工业方面,官营纺织工坊十一座,民营纺织工坊有登记的二百三十八座,每年产出呢绒超过十八万匹。

其中最大的纺织工坊雇工有小一千人,最小的纺织工坊往往只有五六个人。

有趣的是,虽然官营纺织工坊数量只有十一座,但每年都能生产全年总产出的四分之一,换句话说,十一座官营工坊每年生产了小四万匹呢绒。

呢绒工坊和产量会出现这样的爆发并没有出乎冯森的预料,要知道,西北欧尤其是波罗的海沿岸这一块大多是白垩土,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粮食产量低羊毛产量高。

所以冯森初期,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和疯狂开垦荒地,直到他向周边地区夺取了不少肥沃的农耕地,才勉强保持了粮食的自给。

后来随着新统治体系和农耕体系的建立,大燕这才摆脱了粮食进口的尴尬。

照理来说,以中世纪的商业流通水平,这些新兴的呢绒工坊很快就会因为需求量不足而倒闭,但随着西不列颠公司的发展,这些呢绒能够被卖到各地,乃至非洲和中东。

对于这样市场来说,每年这十八万匹反而不算特别多。

由于工商业兴起带来的暴利,很多人都开始铤而走险去当海商,于是像赫莱里奥这样的船坞老板开始兴起。

如今沿着易北河与威悉河两岸的船坞,就算没有一百也快接近了,每年都有新船坞在建立,每年都至少能下水三艘战船以及数百民用船只。

北德平原工商业的提前兴起不仅仅为冯森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还为他吸纳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与部落民。

冯森编户齐民的手段不算光明,军功地主们兼并的手段也不太磊落,毕竟现成的土地就那么多,我多吃一点,别人就得少吃一点。

这种结构性矛盾,是冯森目前无法解决的。

很多失地的部落民都被黑牙人骗成了契约工,即工坊包吃喝和住宿,保你一条命,但工钱则是聊胜于无。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人就是处境稍好一点的奴工,或许还会被后世人冠上隶工之类的名字。

冯森不得不承认,不管是民营工坊和官营工坊,都在大量地使用这些契约工,他所能做的,只有规定契约工一次签订的年限不得超过十年。

这些工坊建立起来后,工人不事农耕,总要吃喝吧?于是酒馆、面包店和菜市场建立起来了。

吃喝完总要住房子吧,于是少府工程队赶到了。

饱暖思那啥,精神娱乐总需要吧?于是各种勾栏瓦舍就冒出来了,那么服务业人员同样要吃喝、房子、衣物和娱乐吧?

接着便是裁缝、酿酒师、屠夫、泥瓦匠、木匠就得跟着出现。

然后一座工商业城市就慢慢出来了,官府便要开始建衙门了。

对于贫民或者无地少地的农民来说,给工匠当学徒现在是一门热门职业,毕竟只要出师,到哪儿都少不了一口吃的。

如今除了汉堡外,马格德堡、勃兰登堡、布拉格、布伦瑞克、格罗宁根等地陆陆续续围绕着工坊建立起了工商业小镇(人口不到2000,算不上城市)。

这样的工商城市雏形目前大燕境内差不多有十来个,其中大多都集中在萨克森和弗里斯兰,基本都是以纺织和金属加工业为核心。

这两个产业同样是整个大燕的支柱产业,这两个产业每年贡献超过八成的工商收入。

其中金属加工业则是以军工为主,毕竟冯森这段时间开战不断,他本人对军费又相当大方,所以大燕官府对武器的需求简直是无底洞。

每次战争带来的收入都相当丰厚。

现在很多矿主,包括煤矿矿主、铁矿矿主都在盲目扩张和开采,官营铁官所还好,民营的那些冶炼厂那都是借高利贷扩张。

冯森如今用石英砂搞出了耐火砖,都只敢在官营铁官所里用,一旦投放到冶金市场中,估计

最新小说: 地窖里的朱元璋 天黑请点灯 从流民开始武道通神 随母改嫁随军,我在家属院当团宠 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抢红包成修真大佬,反手葬送仇家百年基业! 朕在红楼当暴君 星尘本尘 诡道毒仙 这真不是机械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