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大本营,一片狼藉。
&60;br&62;包括崇祯等人在内,大部分士兵已经撤出了营地。
由于鲱鱼罐头的味道实在是太有冲击力,大部分士兵在打开罐头的瞬间陷入了精神恍惚的状态,一大罐烂鱼就这么洒在了地上,引起了连环炸营事件。
&60;br&62;本来士兵们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没那么矫情,但也架不住被几十坨散发着恶臭的不明糊状物包围啊!
&60;br&62;经过了一下午的休整,地上的污渍倒是都被清理干净了,但那丧心病狂的气味还没散去。
无奈,众人只好撤出营地,前往山上过夜。
&60;br&62;由于炊具没法带上山,营地里做饭又难免沾上那恶臭,厨师们只好在山上生火烧烤。
&60;br&62;仿佛又回到了几个月前金石会盟的日子,大家又聚在一起撸串&60;br&62;“真是耻辱!
朕本以为大本营固若金汤,没想到竟然被几车罐头占领了阵地。
孙和京!”
坐在石头上吃着什锦罐头的崇祯怒气冲冲地开起了批斗会——这次的“鲱鱼罐头攻城事件”
,其始作俑者无疑是孙和京。
&60;br&62;“属下在!”
&60;br&62;“你自己闯的祸,自己做一下汇报。”
&60;br&62;“属下遵命。
此次事件的原因是这样的”
&60;br&62;这还要从上个月崇祯要求建立后勤部队说起了。
虽然在日后的战斗中主要依靠炊事班来做饭,但总有炊事班跟不上来的时候,到那时士兵们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用餐问题。
如何让士兵们吃得方便又吃得好呢?&60;br&62;在咨询(聊五块钱)了系统后,崇祯决定让新金山城制作一批“单兵口粮”
,可以让士兵不依赖炊事班就能自行补充所需的营养。
&60;br&62;这批军粮分为主食和配菜两部分。
&60;br&62;主食就是炒面——当年志愿军一把炒面一把雪吃的就是这个。
&60;br&62;这个炒面可不是炒面条,而是炒面粉。
当年志愿军的补给线被美帝狂轰滥炸,吃的送不上来,追击的时候也来不及做饭。
当时志愿军的随身口粮就是煮熟的土豆,红薯,玉米等等。
但朝鲜的冬天冷啊,冰天雪地里,土豆都冻成像手雷一样,玉米硬得能当霰弹打。
&60;br&62;当时有个后勤部长就想到,当年在延安吃过百姓家里的炒面啊,那个容易携带,不易变质,吃起来方便,还顶饿。
于是,这种由小麦面粉和高粱面,玉米面混合而成的炒面就成了志愿军的单兵口粮。
&60;br&62;炒面的做法非常简单,用油炒过面粉,再加盐就行了。
&60;br&62;吃得更简单时候用一碗热水泡一下就是又香又管饱的面糊,实在条件不行也可以先吃干的炒面再喝水(类比吃泡面先吃干面再喝面汤)。
&60;br&62;阳洲这边的靖海军没有种高粱,不过小麦和玉米管够。
这种七成小麦粉三成玉米面混合而成的干粮就成了靖海军的第一代“单兵口粮”
中的主食。
&60;br&62;但只有主食不行。
炒面虽然顶饿,但营养结构单一,口味也不好。
靖海军的战斗意志离志愿军还差得远,这些吃惯了大鱼大肉,吃个豆芽菜都受不了的家伙们需要辅食来保证士气。
&60;br&62;这种情况下罐头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罐头保鲜的原理很简单,猛火煮沸杀菌,趁热密封隔菌。
崇祯也用“邪气”
来解释了罐头保鲜的原理,新金山的罐头试制也大获成功。
他们研发出了:什锦水果罐头,香辣火鸡罐头和煮鲱鱼罐头。
&60;br&62;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马口铁罐头很明显是做不出来的,因此新金山的工坊用了陶罐加软木塞的方式来密封,再包一层油纸。
这和现代工艺的差距太大——杀菌方面倒是没问题,密封的条件就不行了。
由于煮和包装存在一个时间差,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让细菌进入罐头中。
密封用的软木塞也有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60;br&62;正因为这样,新金山的罐头的良品率在九成左右,鲱鱼罐头的良品率尤其低,只有六成。
这个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呢?&60;br&62;由于时间紧迫,这第一批罐头的良品率并没有经过实验验证,只是一开始几瓶试制的同类罐头一个月都没变质,大规模生产也就开始了。
&60;br&62;这第一批三千个密不透风的陶罐头就像虐猫狂人薛定谔的箱子一样,如果不打开它你永远不知道它变质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