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两百名全副武装的靖海兵在山洞前列队。
&60;br&62; “陛下,人员物资已经齐备。
您要的黑驴蹄子找到了,腌过的行吗?今天早上从驴肉干上拆下来的。”
&60;br&62; “算了,给厨房吧,让他们先炖上。
要是能回得来,我们就拿这黑驴蹄子庆功。
来二十个人,先随朕进去。
外面的人抓好绳子,我们拉三下你们就使劲往外扯。
老包,你带路,我们先去你说的地方看看。”
&60;br&62; 二十个几个人依次进入了洞口。
为了减少氧气的消耗,他们只带了一根用于指路的火把,剩下的人都提着灯笼。
&60;br&62; 一进洞口,一阵阴冷的寒风扑面而来。
此时洞外已是骄阳酷暑,洞内却是寒意阵阵,让每个人都不由自主打了个激灵。
洞内并不难走,隧道时宽时窄,但最窄处也能供四人并排走过,就算是过一架马车也不在话下。
&60;br&62; 每个人身上都绑了一根长绳,每过一个拐角都留下两人绷紧长绳。
&60;br&62; “到了。
陛下你看,就是这个位置。”
几分钟后,老包找到了他昨天发现洞壁异常的地点。
&60;br&62; 崇祯俯下身来,掏出了放大镜。
&60;br&62; 崇祯知道老包不可能信口开河,一开始就是做了心理准备的。
但真的来到实地看到这一场景的一刹那,崇祯还是难掩心中的惊讶,爆了句粗口。
&60;br&62; 洞壁上有一道道横向的“川”
字型痕迹。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是不可能形成这种规则的突然,但不会在这里。
&60;br&62; 溶洞中经常会出现纵向的“川”
字痕迹,那是小股从岩壁渗出的水流长期冲蚀的结果。
水自然不可能顺着墙壁横着留,所以水的影响因素就排除了。
&60;br&62; 风也有可能形成横向的“川”
字痕迹,但且不论这里风力的大小。
弱真是因为风化形成,那为何整个洞中就只有这一处有这种痕迹?&60;br&62; 排除了风和水,这里也没有动物,那么真相就只有一个——这确实是人为凿刻的。
&60;br&62; 进一步的观察应征了这一点。
崇祯顺着“川”
字痕迹向左右摸索,果然如老包所说,痕迹虽然经过精心掩饰,但仔细观察还是能有蛛丝马迹可循,用指尖触摸甚至还能感觉到痕迹的存在。
&60;br&62; 崇祯心中忧虑更甚:一路上他也吩咐观察沿途的石壁,但都没有类似的痕迹。
这伪装是何等的精细?将如此庞大的洞穴打磨得几无破绽,这需要耗费何等庞大的人力?&60;br&62; 接着,一个一尺来高石笋引起了崇祯的注意。
他摸了摸石笋的表面,又抬头看了看上面的石钟乳。
&60;br&62; “有趣。”
&60;br&62; 稍作思考,崇祯走上前猛踹了石笋一脚。
&60;br&62; “喀拉”
,石笋应声断裂。
&60;br&62; “陛下好内功!”
郑鸿逵顿时目瞪口呆。
陛下平时不显山不漏水的,走一会路就喊累。
没想到这巨大的石笋竟然一脚就能踹断!
这不是常人所能办到的。
要知道,这么粗的石笋就算是用铁锤直击也不是一下就能打碎的。
难道这一脚能比得上铁锤的重击不成?&60;br&62; 崇祯没有回答,他蹲在倒下的石笋前向郑鸿逵招了招手。
&60;br&62; “陛下,这是粘上去的?”
怪不得总觉得不对劲,这石笋的端口光滑得简直能照出人影来。
&60;br&62; 仔细一看,石笋的边缘凹凸不平,而且颜色发灰,不是石头的颜色。
郑鸿逵用手指粘了一点石笋边缘的部分,放在眼前细看了一下。
&60;br&62; “陛下,这东西我认识。
这是用糯米灰浆粘的,臣家中的船出海的时候也会备上一点。
如果有在船漏水了,把糯米和灰浆混在一起,用钉子敲进漏水处,只要不是一人大的窟窿都能堵上。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再补一层桐油,树脂,沥青。
这招只有我们汉人会,看到这个也就能确定是汉人了无疑了。”
&60;br&62; 崇祯没有回应他的话,只是盯着倒下的石笋看。
&60;br&62; “系统,我记得你好像跟我说过,我们是第一批渡过太平洋来到新大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