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一营的兄弟们。
他们精神饱满,气宇轩昂,迈着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步伐,到处可见的是他们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
&60;br&62; 钱益站在主席台前,念着崇祯昨晚写的发言稿。
&60;br&62; 【你咋不让他们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再来一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60;br&62; “你没发现这运动会入场词把他们唬得一愣一愣的?”
&60;br&62; 【我只看到钱益念得一愣一愣的。
我开始同情他了。
】&60;br&62; 虽然入场词很尴尬,但明军的军容还是震撼到了那些酋长们。
&60;br&62; 一营的五百人以百人为单位,排成四列横队,踏着整齐的步伐从主席台下通过。
&60;br&62; 他们穿着统一的明军制式对襟棉甲,头上的铁盔顶着“避雷针”
式的长缨,看上去威武十足。
&60;br&62; 火枪抗在右肩,枪口的刺刀随着步伐的起伏熠熠生辉。
&60;br&62; 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脚抬一条线,手摆一条线。
队列训练是明军日常操练的重中之重,提升战斗力的同时,也能给敌人带来震撼。
&60;br&62; 他们用自己的队列无声的向台上的殷人酋长宣告:这是一只战无不胜的军队。
&60;br&62; 四个营通过后,就是炮兵队伍。
五十余门由一匹马拖动的“九头鸟”
轻快地驶过台下。
最后则是五门巨大的红夷炮。
&60;br&62; 八匹马拖曳着六千斤红夷炮&60;br&62; 缓缓驶过。
一些见识过火炮威力的殷人酋长不住的发出惊叹声————就是西班牙人也没有这么大的炮。
他们再一次提高了对明军的战斗力的预估。
&60;br&62; “孙老弟,可以啊,几天的时间你是怎么做好红夷炮的炮车的?”
郑鸿逵低声发问。
造炮车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活,三千斤的红夷炮就是在本土也很少有搬到车的,多是作为固定火炮装在城墙和船头上。
&60;br&62; “哪来的炮车,你没看四个轮子吗?问百姓借了俩大板车拼的,只能跑直路。
拖出来吓吓这些土人。
一开炮怕是要炸飞出一里地。”
&60;br&62; 郑鸿逵没说话,嘴角微微上扬,拍了拍钱益的肩膀,重新正色站直。
&60;br&62; 紧跟在炮车后面的队伍缓缓走来,城墙上的殷人酋长纷纷站直身体,从城垛中探出头来。
&60;br&62; 一千名殷人士兵,以百人为单位,拍成十个十列方阵缓缓走来。
每队的前方有一名明军士兵带领。
&60;br&62; 他们虽然没法向明军一样摆成几条线,但脚步却能在鼓点的伴随下踩在一个节拍上。
黑压压的一片走过来,沉闷的脚步声煞是威风。
&60;br&62; 他们身着明人的布衣,头戴着五花八门的羽饰,肩扛远征军百姓使用的普通鸟铳,腰间悬着一把铁斧和烟斗。
&60;br&62; 眼尖的殷人酋长发现,他们竟然两只脚穿着不一样的鞋子——左脚草鞋,右脚布鞋。
嘴里还在不停的念叨着什么。
&60;br&62; “草孩(鞋),布孩(鞋)。
草孩,布孩。”
念着四川教官的川味汉语,这些殷人走着勉强算是整齐的队伍。
&60;br&62; 来源于当年川军的创意,将抽象的左右变为形象的左脚草鞋右脚布鞋,可以大大提升训练效率。
&60;br&62; 殷人的方阵极大的震撼了酋长们。
&60;br&62; 他们见过西班牙人列阵,刚刚也见识了明人的阵列,这没什么,在他们看来都是些外来者而已,只是一个要自己的命,一个和自己有交易而已。
&60;br&62; 但自己的同胞也列成这样的阵型,这是那些酋长们从未见过的。
他们从未想过有一天可以摆出堂堂之阵和西班牙人正面交锋。
而今天的所见所闻给了他们希望——再也不用过躲躲闪闪的生活了,只要团结在一起,就能将西班牙人赶出阳州。
&60;br&62; 见此情形,崇祯也暗自点头。
&60;br&62; “夜校布置得不错,他们能说上几句汉话了。
汉字推进得怎么样了?”
&60;br&62; “陛下,汉字的进度不理想。
双方交流的媒介是西班牙语,难免有些偏差。
按照陛下的吩咐,我们在尝试用汉字为殷人的语言编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