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旭昇的阿姨王琼珍嫁到苏家村,苏清贵和苏进顺算是同祖堂异房的堂亲,所以苏漫锦称呼王琼珍为婶婆。
两家之间就隔着2户人家。
苏漫锦过去的时候,王琼珍正在院子里晒地瓜片。
苏旭昇低着头,将削好的地瓜片一片一片摆放,这样更容易晒干。
他在家里没少帮奶奶和母亲干活。
这一年来,母亲跟着父亲在码头做挑担工,平时很少回家。
地里的活都是奶奶在做。
可奶奶已经60多岁了,所以他经常跟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春天下地播花生种。
夏天从地里拔花生、挑花生回家、摘花生、晒花生、烧花生梗。
冬天下田挖地瓜,回家削地瓜皮、切地瓜片、晒地瓜干、地瓜粉。
一年到头的农活,苏旭昇基本都做过。
“婶婆下午好呀,我来找苏旭昇玩儿。”
苏漫锦跟苏旭昇的阿姨打了声招呼,笑着朝苏旭昇招了招手。
男孩抬头一看到她,眼睛里似乎有星辰闪烁。
“苏旭昇,你看我给你带什么好东西来了!
我爷爷抓了螃蟹,可肥了,你快尝尝看。”
苏漫锦给男孩递过去两只,自己也剥了一只。
两人并肩坐在廊下,吃得津津有味。
这世上能安慰人的东西确实不多。
午后阳光温暖得恰到好处算是一种。
身旁女孩甜甜的笑容也算是一种。
很多年后,苏旭昇只身一人,远离家乡。
在无数个难熬而寂寥的日子。
他总是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起这一天。
“苏,苏小漫,以后我就这样叫你吧!”
男孩轻声说。
女孩扬起明媚的小脸,侧耳倾听,随即微笑回应:“那苏小昇,以后周末,咱们都一起去海边?”
“好。”
————
下午三点半。
苏家的赶海小分队一行四人,加上苏旭昇这个编外人员,带着各种工具,满怀期待地往海边走去。
潮水刚开始退。
临近海堤五十余米的礁石已露出一半。
苏进顺夫妻俩和苏玉美立刻开始干活,抓螃蟹、捡海螺、挖花蛤、忙得不亦乐乎。
苏旭昇没有往礁石方向走。
他环顾四周,最后在海滩上自然形成的浅河道边,划定一个区域,拿起铁锹猛挖起来。
他挖出了一个大坑,丢了铁锹,蹲下徒手刨了几下。
摸索一会儿好似抓住了什么,用力拽了拽,拔出了一个二十来公分的长条形东西。
“苏小漫,你看!”
苏漫锦正拿着火钳,在跟礁石底下的一只大青蟹做斗争。
听到苏旭昇的声音,她侧头:“苏小昇,你快来帮我。
这个青蟹要跑了。”
苏旭昇三步跨作两步,凑到苏漫锦身前,伸手按住了青蟹的背。
苏漫锦正要喊他小心。
他已经翻转手腕,大拇指按住青蟹的肚脐,轻巧地把青蟹拿起来了。
大青蟹挥舞着钳子般的蟹爪,却夹不到他的手指。
苏漫锦:哟,手法还挺娴熟。
上一世,苏旭昇煎蟹的手艺一绝,没想到抓蟹也是一把好手。
苏漫锦惊叹:“苏小昇,你现在就懂得抓螃蟹了啊!
真厉害!”
瞧着女孩儿亮晶晶的眼睛,苏旭昇唇角弯起。
他把青蟹放入苏漫锦的水桶,又把左手伸到苏漫锦面前,摊开。
一个将近二十公分的大竹蛏。
“蛏王!
!
!”
女孩娇声喊道。
“苏小昇,这是哪里来的?你知道吗,这个可值钱了!”
女孩亮晶晶的眼睛染上兴奋的色彩。
苏旭昇笑了笑,又往刚才挖蛏的方向指了指。
苏漫锦看到了挖开的沙堆,和丢在一旁的铁锹。
拉着苏旭昇就往那边跑。
看着女孩莹白的小手握住自己的,两人的皮肤黑白分明,格外显眼。
苏旭昇耳朵红了。
“难怪你刚才非要带把铁锹和盐巴,原来是要挖竹蛏呀!”
女孩的声音把苏旭昇的思绪拉回。
“咱们再找一下,这一片应该还有蛏子。”
苏旭昇低头去寻。
苏漫锦:
二十来公分的,蛏子?
好吧,你能挖到,你厉害。
你说是啥,就是啥。
上一世,苏漫锦家除了爷爷奶奶种了两年海蛎,从她上了小学到长大成人,家里都没再做过耕海或赶海的活。
她对于大海最鲜明的印象就是:海边散步,风景很美。
以及,她和苏旭昇的很多浪漫美好的回忆都在海边。
至于怎么在海边找海货,她是懵的。
甚至从小在海边长大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