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纬30.58,东经114.21**,对应城南某处废弃气象塔周边区域。
调查小组此前已按她加密指令核查过该地点的电力负荷,报告显示近两周无异常用电。但她现在意识到,也许对方早就料到会被查,所以刻意保持静默。
真正的活动,可能就藏在那些看似无效的数据里。
她切换至城市能源调度系统,设定筛选条件:电压波动幅度超过±5%、持续时间低于十分钟、发生在夜间零点至五点之间的独立计量单元。系统开始扫描全市十万多个监测点。
等待结果时,她接通调查小组的安全频道。
“撤回来之后,有没有人跟踪?”她问。
组长声音平稳:“换了三次交通工具,绕行地下管网出口,确认无尾随。但我们留下的伪装身份可能已经暴露。”
“为什么这么说?”
“刚才收到一条自动邮件,来自‘瀚海咨询’的注册邮箱。标题是‘您预约的企业访谈已取消’,发送时间是我们在园区内的时候。可那个邮箱根本没有联网,全程处于离线状态。”
林晚目光一沉。
这意味着,对方不仅识别出了他们的伪装身份,还侵入了未激活的通讯账户,提前发送了反向通知——就像在告诉他们:我知道你是谁,我也知道你来了。
这不是防御,是示威。
她正要下令更改所有行动代号,主控台右上角弹出一条新提示:能源系统比对完成,共检出七处符合异常波动特征的地点。其中一处,位于气象塔西北侧三百米的地下泵站,过去五天内出现了四次短暂加压记录,每次持续六分钟,与园区信号发射模块的激活周期完全吻合。
她立刻调取泵站建筑图纸,发现其内部有一条废弃电缆通道,直通园区地下管网。
两条线索交汇。
她迅速起草一道加密指令,准备发往调查小组备用通道。
就在这时,科研团队的初步反馈跳了出来。
“xN-9-b协议解析取得进展。”消息正文写道,“在残留指令集中发现两个未注册命令码,功能指向远程心理反馈调节。其中一个命令标识符,与‘b-Update’日志中的校验码部分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