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匹配度91.7%**。
“成了?”有人低声问。
“真的……跑通了?”另一人站起身,盯着屏幕不敢眨眼。
科研负责人猛地站起,冲到主控台前逐行核对数据。几秒后,他抬起头,眼神变了,“不是侥幸。它留下了行为指纹,和之前六起事件的模式高度吻合。我们……真的抓到了。”
林晚靠在墙边,闭了闭眼。头痛如针扎,但她没表现出来。睁开时,目光已恢复清明。
“把这个签名嵌入哨链原型。”她说,“从现在起,所有非常规操作路径都将被标记。哪怕它们看起来合规。”
“还需要时间集成。”
“我给你八小时。”
“不可能这么快——”
“你已经突破了最难的部分。”她打断,“剩下的,是执行。我会留在这里,直到系统上线。”
科研负责人看着她,终于点头,“好。”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科研室进入全速运转状态。代码重构、模块嵌入、压力测试逐一推进。林晚始终站在主控台旁,偶尔提出调整建议,更多时候只是观察。每当有人犹豫或迟疑,她总能在关键时刻指出方向。
凌晨五点十七分,系统提示音响起。
【原型验证通过,待集成部署】
主控屏中央,绿色标识缓缓亮起,下方滚动着最新日志:**首次实现预判性响应,威胁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3.4%**。
科研负责人长舒一口气,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其他成员陆续抬头,脸上难掩疲惫中的振奋。
林晚拿起通讯器,指尖悬在发送键上方。
她还没说话,主控屏突然跳转——
一条新消息从底层协议层浮出:
**检测到未知端口请求接入,来源加密,行为模式与影子模型生成签名匹配度达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