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文豪1978 > 第540章 只此一部立成丰碑

第540章 只此一部立成丰碑(1 / 5)

第540章只此一部,立成丰碑!

《我们终将被遗忘》之所以会受到读者们的追捧,原因其实很简单,就因为这篇文章写透了《父亲》当中那股暗藏汹涌的澎湃情感。

《父亲》确实很难读,比我读过的几乎所有小说都难读,但它也是我读过的所有小说中最好的。

它的好就在于对命运无情的深入刻画,这就像是一道无解的题,就像老安挽留不住自己的树叶,我们也抓不住溜走的时光。

「小说最后那一幕充满生命鲜艳色彩的绿,也许老安很快就不能再看到了,

他也会记不起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对老安而言,生命的意义已然变得杂乱无章,混沌的脑海再也没有所谓清晰与正确。

剩下的,只有风烛残年。

就如同他所说的,我感觉我的树叶掉光了。

文章中的许多段落情感丰沛到泛滥,丝毫没有评论的理性,却出人意料的打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

《我们终将被遗忘》这篇文章说出了许多读过小说的读者的心声。

也将许多在阅读之初被劝退的读者挽留了下来,还把许多之前被小说口碑吓住的潜在读者拉了过来。

效果可谓超群拔类,比几十篇专业评论加在一起的用处都要大。

而写出这篇文章的张小娴,本来只是香江浸会大学的普通学生,唯一的工作经历就是在tvb兼职当了两个月的编剧。

却因此受到了《明报》总编辑董桥的欣赏,特地为她在《明报》开辟了专栏《娴言娴语》。

张小娴做梦也没想到,她的命运竟然会因为一篇文章而发生改变。

除了在香江的口碑变化,《父亲》在上市一个多月之后,在内地丶湾岛的口碑评价也迎来了逆转。

内地知名评论家陈涌在《文艺报》发表评论文章《时间里的父亲一一评

it;父亲>》。

他认为,《父亲》表面写的是疾病对老人的影响,实际上写的却是时间的无情。

他在文章中高度评价了小说的叙事技巧和叙事结构,

「许多人都反映这部小说十分晦涩难懂,确实,它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是不够友好的。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的丶用心的品味,并不难发现作者在其中留下的巧思,这些巧思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故事。

小说中老安不断地寻找他的手表,可以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时间的无意义,

也勾勒出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

还有如环境描写上的微妙变化,如客体语丶体态语和副语言所构成的非语言交际体系,都非常有助于读者理解故事情节。

阅读《父亲》这部小说看上去很难,实际上并不困难,唯独需要耐心——

陈涌的文章很专业,有见地,但发表之后却遭到了一些读者的非议。

原因就在于他说的「阅读《父亲》需要耐心」,给了不少读者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读《父亲》确实需要耐心,但每个人的素养丶理解能力不一样。

陈涌觉得自己阅读《父亲》只需要「耐心」,可有些读者觉得自己需要的却是「智商」。

《父亲》改编自法国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这部电影在影像表达上使用了比较复杂的技巧。

光影变化丶场面调度丶镜头剪辑丶声音塑造·-诸多技巧的叠加使用才将故事串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林朝阳仅靠文字复刻这样的故事,无疑是一件极有难度的。

虽然他做到了,并且做的相当好,但每个读者毕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过异的思想。

要让大家一下子都与他的构思同频共振,确实不是容易的事。

有读者看第一遍放弃了,听到周围人的反馈,觉得可能是自己没什麽耐心和审美,又看了一遍,发现还是看不下去丶看不懂,只能无奈自嘲「水平不够」丶「智商不够」。

这样的声音慢慢变多,因此有人戏称「没点智商看不了《父亲》」

不过这些读者的吐槽终究只是少数,在《父亲》发表一个多月之后,界对这部小说的口碑越来越高,超越了林朝阳《闯关东》之后创作的诸多作品。

12月份的《十月》上发表了编辑张守仁对这部小说的评论《只此一部,立成丰碑一一评长篇小说

》。

文章中这样写道:

《父亲》的伟大在于它将情节丶技巧丶情感高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结合成有机的整体,天衣无缝。

阅读这部作品,你会恍惚于它迷宫般的情节,沉迷于它炫技般的技巧,感动于它波涛汹涌的情感。

在理智与情感的双重支配下,享受到的是亢奋丶感动丶幸福的审美情绪。

无论怎样看,我都认为它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

身为一名编辑,在阅读这样的美文华章时,我非常确信它必将在当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1990年的文坛,注定是属于《父亲》的

最新小说: LOL:这个中单强到离谱 荣耀神医奶爸 程璐玩的好极限 四合院:谁说我要绝后? 一人:龙虎山三巨头,吓蒙无根生 我的道士老婆 师折月燕潇然 谁说没灵根就不能修炼的 末世首长,开局一个精锐步兵班! 清穿之熹贵妃养崽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