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知道这个文弱的老书生是谁,可看汤杰对他的态度,就知道此人身份定然不凡。
尤其是他们带来的这个孩子,连身为侯爵的汤杰都对他毕恭毕敬,想来身份更加然。
朱见沥默默地走到桌边,伸出小手,拿起一块精致的糕点。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他没有吃,只是低头看着那块雪白的糕点,又抬头看看王知县和刘千户那油光满面的脸,再想想白天那个饿得连草根都嚼不动的婴儿……小小的眉头皱得紧紧的,眼神里有困惑,有愤怒,更有一种越年龄的沉重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忽然把那块糕点,轻轻地又放回了盘子里。
动作不大,却像一块巨石砸在了在场所有官吏的心上。
“本公子……不饿。”
朱见沥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大堂,“于师父,汤师父,我们回房吧……”
说罢,他转身就走,小小的背影挺得笔直。
汤杰对着满桌酒菜,“呸”
地啐了一口,指着王、刘二人骂道:“你们这帮孙子,等着!
老子回头再跟你们算账!”
然后赶紧追着朱见沥出去了。
于谦冷冷地扫了面如死灰的二人一眼,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大明律》,‘坐赃论罪’!”
也拂袖而去。
留下王知县和刘千户呆若木鸡地站在满桌佳肴前,刚才还香气四溢的烤乳猪,此刻在他们眼里,仿佛变成了一具具灾民的尸体。
驿站外,夜风中隐约传来灾民压抑的哭泣声。
朱见沥房间的油灯,亮了一夜。
他盘腿坐在土炕上,面前摊开一本粗糙的麻纸本子,手里紧紧攥着一支小小的硬毫笔。
微弱的灯光映着他专注的小脸,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一小片阴影。
白日里看到的景象在脑海中翻腾:龟裂的土地,枯死的禾苗,妇人塞给婴儿的草根,孩子们敲砸树干的绝望…还有于师傅手中的硬饼,汤师父偷偷塞给他的肉夹馍…以及父皇那双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眼睛。
他咬着笔杆,苦苦思索着。
该怎么救他们?怎么让土地不再干裂?怎么让粮食多起来?怎么在没饭吃的时候不至于饿死?
忽然,窗外屋檐下传来一阵轻微的“窸窸窣窣”
声。
他好奇地凑到窗缝边望去,借着微弱的月光,只见一只尾巴蓬松的小松鼠,正敏捷地从一个墙洞钻进钻出,小小的腮帮子鼓鼓囊囊,正一趟趟地往洞里搬运着不知从哪里找来的松子、橡实。
朱见沥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对呀!
松鼠!
它们知道把好吃的藏起来,等到冬天没东西吃的时候再拿出来!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火石般闪过他幼小的脑海。
他立刻趴回炕上,提笔蘸墨,在麻纸本的第一行,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他思考的成果:
救灾防灾八策
第一条:学松鼠,广积粮!
各府州县,丰年之时,须多建大仓(于谦说过这叫常平仓),多多存粮!
像松鼠藏松子一样,存满!
存够!
遇到荒年,开仓放粮,百姓就不会饿肚子!
不准贪官污吏偷吃“松子”
!
第二条:修水渠,引龙涎!
多挖沟渠,多筑塘坝(汤杰说过打仗要挖壕沟蓄水),把河里的水、天上的雨水都存起来!
旱时放水浇田,禾苗就不会渴死,要派兵看着,不准坏人捣乱!
第三条:找水脉,挖深井!
让懂看水的人(像于师傅那样有学问的)到处找地下水,打深深的井!
旱得再厉害,深井也有水喝!
第四条:种耐旱,不挑嘴!
找那些不怕旱、长得快的庄稼(比如下西洋的人回来说过的西洋番薯?),让老百姓多种!
好养活,收成多!
第五条:减赋税,活民力!
灾年来了,官府少收点粮食钱(父皇说过这叫蠲免),让老百姓喘口气,有力气干活自救!
第六条:以工代赈,活路开!
官府组织灾民修水渠、挖水井、铺路!
干活就给饭吃,给点工钱!
不能光等着粮,要让他们干活自救!
(这条是他听于谦和驿丞聊天时记住的词,觉得很有道理)
第七条:查贪墨,清仓鼠!
派厉害的大官(像左鼎一样不怕死的)去查粮仓!
谁敢偷吃“松子”
(贪污救灾粮),砍他的头!
抄他的家!
把粮食还给百姓!
第八条:报灾情,不许瞒!
地方官看到旱了、涝了,要立刻快马加鞭告诉父皇!
敢瞒着不报,让灾情变大,罢官!
坐牢!
稚嫩却一笔一划异常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