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导师制
导师制,又叫导师负责制,导师责任制。是14世纪起源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入学新生可以自己选择或由学校为他们指定专门的导师,一位导师负责几名或十几名学生不等,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论文以及思想生活的辅导。
这种“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一般“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甚至更加符合国人对于“师徒”之间的理解,因此私下里有的时候又被称作“师徒制”。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制度对学生、尤其是出身一般的学生来说,是有巨大利好的。
因为哪怕是最一般的本科院校,里面有资格带研究生的导师,也是具备本行业中坚以上层次的能力的;甚至于在学校当地、乃至于周边地区,也是有不小的社会地位的。
而小部分导师,更是学生一旦毕业就可能再也接触不到的层次。
比如南祝仁本科的时候,给他上课的老师中就包括了教授《犯罪心理学》的监狱政工干部、教授《变态心理学》的精神医院主任医生、教授《团体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等等。
在学校里面他们是统一是“老师”,出去之后,那就是“领导”、“老板”等等。在课堂上,他们能够平易近人地把知识倾囊相授;到了社会上,学生却可能奋斗了数年,也换不到给他们做一次报告的机会。
在导师制下,出身一般的学生,能够和这种往昔的大人物建立起仅次于“亲属”的“师徒”关系,获得真正的知识;有机会的话,还能够加入行业核心圈层,获得关系和人脉。
大家熟知的“胜天半子”和“高植物”,就是其中代表。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
南祝仁看着眼前的黄鑫,读着他脸上的表情。
【鼻翼扩张,周围的肌肉有收缩和褶皱,眼角抽搐。】
【是生理性质的“愤怒”。】
【但这种愤怒转瞬即逝,他的身体却没有跟着展现出符合情绪的体态。】
【语音和语调也很平缓。】
【这说明思维和身体是分开的。】
【他的生理还有反应,但思维已经习惯了,或者说——麻了】
黄鑫此刻的表情,展示了学生群体对于导师制、或者说“师徒制”的另外一种态度。
“麻木的愤怒”。
究其原因,是因为——师父和徒弟之间,师父的权力,太大了。
不说需要导师签字才能够发表论文进而顺利毕业的事情,导师的权力还渗透到了研究生的方方面面:期末成绩认定、各类奖学金申请、假期或者过年回家签字,等等等等。
因此,研究生选导师,算是一次豪赌。如果遇到那些不行的导师——
运气最好的情况,也得让学生帮忙打扫自家卫生、遛狗带孩子、帮导师的老婆完成私人工作、帮小孩完成作业等等,从研究生变成一个私家助理。
运气差一点的情况,那就是一天24小时高压工作,被导师带去自己的私人工作室无薪打工,一年到头可能只有大年初一开始的七天才有一个短短的休憩,成为一头自带干粮的纯牛马。
运气最差的情况,那可能就涉及到学术造假顶雷、财务漏洞背锅、乃至于性剥削等等。
因此,当黄鑫缓缓说出“导师制”这三个字之后,南祝仁不由地心中一动。
眼睛就眯了起来。
而黄鑫,却又转了个弯。
他看着南祝仁,缓缓道:“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很喜欢咨询。”
南祝仁点头:“我信。”
因为他读了黄鑫说这句话的微表情。
而黄鑫此刻却只是笑笑,随后自顾自地开始诉说。
或者说,是倾诉。
黄鑫摇头:“和刘攀不同,我是村子里面读出来的,我没有关系;我和你也不同,在读本科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也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人。”
“当初学心理学的时候,我只是想当心理咨询师。一方面是我高中进了镇子读书之后,我的心理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我觉得做心理咨询很赚钱。”
“我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毫无规划,因此本科刚毕业的时候也错过了黄金就业期,稀里糊涂地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只能和社会上的人一起参加秋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