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西湖边演出,正是清明,游人特别多。刘采春刚开口唱《望夫歌》,湖边的喧闹声一下子就静了——卖茶的姑娘忘了递茶,划游船的老汉忘了撑篙,连趴在妈妈怀里的小孩,都停止了哭闹,睁着眼睛听她唱。等她唱到“今日送君处,羞言归故乡”,台下好几个妇人都抹起了眼泪,有个妇人还喊:“姑娘,你唱到我心坎里了!我家那口子去经商,三年没回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57章刘采春:唱红江南的“中唐顶流”(第2/2页)
就这么着,“采春班”的名声,像长了翅膀似的,在江浙一带传开了。他们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热闹得跟过节似的——提前几天就有人打听“采春班啥时候来”,演出当天,市集里挤得水泄不通,有人从几十里外赶过来,就为了看一眼刘采春,听她唱一段。
有次他们去绍兴演出,戏台搭在城隍庙前,人太多,把旁边的菜摊都挤倒了,摊主不仅没生气,还说“没事没事,等采春姑娘唱完我再收拾”;连当地的官差,本来是来维持秩序的,后来也站在边上听得入了迷,忘了管乱挤的人。
戏班走红的日子,其实也藏着不少苦。赶路全靠驴车或坐船,遇上刮风下雨,驴车陷在泥里,一家人就得下来推;有时候戏台漏雨,刘采春顶着雨唱,嗓子都唱哑了,还是笑着跟观众说“没事,接着来”;女儿德华小时候晕车,一路上吐得厉害,可一到戏台前,立马精神起来,跟着娘一起唱。
刘采春常跟家人说:“苦点没事,观众喜欢,值了。”
真正让“采春班”从“民间红人”变成“文人也追捧”的,是越州刺史元稹的一句话。
元稹当时正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当刺史,这人本身就爱诗词,还特别喜欢民间艺术。有天他微服出巡,正好遇上“采春班”在市集演出,挤在人群里看了一会儿,立马被刘采春吸引了——看她表演时的灵动,听她唱歌时的婉转,再看她跟家人配合的默契,元稹忍不住连连点头。
演出结束后,元稹特意让人把刘采春一家请到府里,还摆了桌简单的酒菜。席间,元稹笑着说:“采春姑娘,你这表演,比长安城里的宫廷戏还好看!尤其是你唱的小调,句句都在说老百姓的日子,实在!”
刘采春有点不好意思,说:“大人过奖了,我们就是演给老百姓看的,他们喜欢,我们就高兴。”
后来,元稹还专门写了首诗夸她,里面有两句: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意思是“刘采春说话得体,又有风度;一举一动都透着温柔秀美”。这话一传开,了不得了——以前大家觉得“采春班”就是个民间戏班,现在连刺史都夸,那就是“有水平”的艺人了!
从此,不仅老百姓爱听刘采春的戏,连江南的文人墨客,都常来“追星”——有人专门给她写新的戏词,有人把她唱的小调记下来编成册子,还有人请她去家里的宴会上表演。刘采春也不端架子,只要有空,就去表演,唱的还是那些老百姓爱听的调子,演的还是那些逗乐的参军戏。
有次一个文人请她去家里演出,想让她唱点“高雅”的诗,刘采春笑着说:“大人,我唱不来那些文绉绉的,还是给您唱段《啰唝曲》吧,您听了肯定喜欢。”结果一曲唱完,那文人连连叫好:“好!比诗还动人!这才是真艺术!”
就这样,刘采春带着她的家庭戏班,在中唐的江南闯出了一片天。他们没有华丽的戏台,没有贵重的行头,却用最接地气的表演、最动人的歌声,征服了无数人的心。有人说,刘采春是“中唐最火的流行天后”,她却总说:“我就是个跑江湖的艺人,能让大家笑一笑、乐一乐,能让一家子靠手艺吃饭,就够了。”
那时候的江南,若有人问“最近最火的是什么”,十个有九个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