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50章 张继:写活枫桥夜泊,在乱世里漂

第150章 张继:写活枫桥夜泊,在乱世里漂(2 / 2)

。他放下了手里的笔,拿起了军营里的文书册,跟着军队辗转各地。白天,他帮着统计粮草、记录军情,有时候忙到半夜都没饭吃;晚上,躺在冰冷的营帐里,听着外面的风声,他会想起老家的父母,想起长安的繁华,也想起当初的抱负。好在他没忘了初心,不管多忙,都坚持“知治体”——就是明白治理的根本是老百姓。比如军队要征粮,他会反复核对,生怕多收了老百姓一粒米;看到士兵欺负百姓,他也敢站出来说话。

    后来,叛乱慢慢平定,张继也凭着本事,一步步升了官——先做检校员外郎,再做检校郎中,最后当了“盐铁判官”,负责洪州(现在的南昌)的财赋。这官不算大,但管的是“钱袋子”,要是想贪,很容易捞油水。可张继偏不,他天天往粮仓、盐场跑,查账目、看库存,生怕有贪官克扣。有人劝他“别太较真,给自己留点余地”,他却摇头:“我当这个官,是为了老百姓,不是为了自己。”

    大历末年:清廉一辈子,最后连“归途”都愁

    张继在洪州当盐铁判官那几年,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也算安稳。他一边处理公务,一边写写诗,诗里少了早年的“愁”,多了几分对民生的“忧”。比如他写“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不是单纯写风景,是看到水乡的老百姓住着破旧的白房子,心里惦记着他们冷不冷、饿不饿。

    天不遂人愿,大历末年(779年前),张继病倒了。一开始他还撑着去办公,后来实在起不来,只能躺在家里。他家里有多穷?连个像样的药罐都没有,妻子用瓦罐煎药。朋友们来看他,看到他盖的被子打了好几个补丁,都忍不住掉眼泪——一个当官的,过得还不如普通百姓。

    没过多久,张继就走了。他去世后,妻子连下葬的钱都凑不齐,先把他的灵柩停在寺庙里。他的好朋友刘长卿得知消息后,赶去洪州祭拜,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又痛又愧,写下了《哭张员外继》。诗里有一句“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把张继的一生都写透了:生逢乱世,连回家的路都愁;一辈子清廉,死后连下葬都要拖延。

    没过多久,张继的妻子也在洪州病逝了。夫妻俩身后没留下什么财产,留下了一本诗集——《张祠部诗集》。这本书里,有他考中进士时的意气风发,有他铨选落榜时的委屈,有他乱世漂泊时的愁绪,也有他为官时对百姓的牵挂。

    后来,人们翻起这本诗集,最记得的还是那首《枫桥夜泊》。有人说,张继是“因一首诗成名”,可只有真正懂他的人才知道,那“月落乌啼”里,藏着他一辈子的漂泊;那“江枫渔火”里,装着他对天下百姓的心疼。他没当过大官,没留下万贯家财,他用一首诗、一辈子的清廉,让我们记住了:唐代有个叫张继的诗人,他把真心,都写进了诗里,也刻进了历史里。

    现在再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会不会觉得,那不是简单的“愁”,是一个读书人在乱世里的坚守?张继的一生,就像枫桥边的那艘小船,在风雨里漂了一辈子,却始终没忘了自己的方向。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反贼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铁马冰河肝胆照 大明补牙匠 被废三年后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