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为了这两个字,他三天没好好吃饭,邻居喊他吃饺子,他都摇头说“等我把字想明白再说”。你看,他哪是在写诗?是在跟每个字死磕,非得把字嚼出滋味来才肯罢休。
“清奇僻苦”:不是故意装深沉,是他眼里的世界就是这样
后人说贾岛的诗风是“清奇僻苦”,还把他和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的诗像冬天喝凉水,苦得直皱眉;贾岛的诗像秋天的枯树,枝桠疏疏的,看着瘦,但有劲儿。可你知道吗?他不是故意写得这么“冷”,是他这一辈子,就没怎么见过热闹的风景。
他早年当和尚,住的是恒山的小禅房,每天见的不是佛像就是枯树,听的不是念经就是风声;后来还俗考科举,住的是长安的破屋,每天见的不是考卷就是冷饼子;再后来被贬到四川,住的是江边的小官舍,见的不是河水就是荒草。他眼里的世界,本来就是这样清清淡淡、安安静静的,写出来自然就带了“僻苦”的味儿。
就说他最有名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读着是不是觉得特别静?松下问童子,童子说师父采药去了,就在这山里,可云太深,找不到。没有华丽的词,没有激烈的情绪,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松树、童子、山、云,简单几笔,却让人心里空落落的,又有点向往。
这就是他的“清奇”——不写大风景,专写小角落;不写热闹,专写安静。再比如他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开头第一句就定了调:“少邻并”,没什么邻居,多清净;“草径入荒园”,小路长满草,园子有点荒,多安静。你要是换成“热闹大街旁,朱门映花园”,那就不是贾岛了。
他的“苦”也不是装的,是真的苦。比如他写《病蝉》: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
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一只生病的蝉,飞不动了,落在手里,翅膀断了还想飞,叫得又酸又清。这哪是写蝉?是写他自己啊——科举考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又被贬到四川,像不像一只断了翅膀的蝉?想飞却飞不高,只能小声“酸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9章贾岛:每个字都嚼出滋味的诗疯子(第2/2页)
还有他被贬到四川后写的《夏夜登南楼》:
“水岸寒楼带月跻,夏林初见岳阳溪。
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夏天的夜里登南楼,月亮照在水上,有点冷;看见一只萤火虫,知道秋天要来了;想起当和尚的时候,却不知道“菩提”在哪——菩提是“顿悟”,可他顿悟了吗?没顿悟,还是在纠结自己的命,还是在想长安的日子。这种“苦”,是从骨头里透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苏轼说“郊寒岛瘦”,其实是说他们的诗“不装”。别人写诗要写得“大气”“华丽”,他们不,就写自己的苦、自己的静、自己的小日子。像现在有人写朋友圈,别人都发美食美景,有人却发“夜里的路灯下,只有我一个人走”,看着冷清,却特别真实——贾岛的诗,就是唐朝的“真实朋友圈”。
隐逸与禅意:不是想当隐士,是仕途太堵,只能往诗里躲
贾岛的诗里,十首有八首写“隐逸”——要么找隐者,要么想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