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传!”
这话传到李老爷耳朵里,他在茶馆喝茶,手里的茶杯又差点掉了——不过这次不是慌的,是激动的。他听茶馆里的人说,女儿现在成了湖州有名的诗人,连刺史都夸她,心里又骄傲又后悔。骄傲的是,女儿真的成了才女;后悔的是,当初不该那么武断地把她送进道观,让她小小年纪就离了家。
后来,李老爷去玉真观看过李冶一次。那时候李冶已经十几岁了,穿着素色的道袍,头发挽成道髻,比小时候长开了,眉眼间多了几分文静,可说起诗来,眼睛还是亮闪闪的。
“爹,”李冶给老爹倒了杯茶,“我现在写了好多诗,都抄在本子里,等你回去的时候,我拿给你看。”
李老爷看着女儿,眼眶有点红:“阿冶,当初是爹不好,不该硬送你来这儿。”
李冶笑了笑:“爹,我不怪你。要是没来道观,我也读不到那么多书,也遇不到这么多能跟我一起写诗的人。”
李老爷怎么也没想到,他当初因为一句诗的“慌神”,反而给女儿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后来,李冶的名气越来越大,从湖州传到了京城,连唐玄宗都听说了她的诗名,想召她进宫。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没去成,但她的诗还是流传了下来,成了唐代诗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人说,李冶是“唐代四大女诗人”里最有灵气的一个;也有人说,她的诗里藏着江南的水汽,藏着一个姑娘最真实的心思。不管怎么说,那个六岁蹲在蔷薇丛前,随口吟出“心绪乱纵横”的小姑娘,从来都没变过——她用自己的笔,把心里的那些“乱纵横”的思绪,写成了一首首动人的诗,写成了自己的“诗坛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