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苦被看见;发起新乐府运动,是为了让诗歌变成“武器”。
他的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比任何“阳春白雪”都有力量;他的人,没有圆滑的处世技巧,却比任何“老谋深算”的官员都有良心。他就像长安城里的一束光,照亮了中唐的黑暗,温暖了受苦的百姓。
现在读《卖炭翁》《观刈麦》,还能感受到那种直击人心的疼——不是因为诗写得好,是因为诗里的人、诗里的苦,太真实了,真实到让我们想起那些为了生活拼命的人,想起那些被忽视的底层百姓。
白居易在长安的日子,虽然没当多大的官,虽然得罪了不少人,被贬走了,但他没白来——他让更多人知道,诗歌可以替百姓说话,官员可以为百姓做事,初心可以一直坚守。这就是白居易,那个在长安拿着笔当“刀子”的谏官,那个一辈子“为百姓写诗”的诗人,那个没忘初心的“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