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六十一章诗坛的孤星:中唐变局的李贺革命

第六十一章诗坛的孤星:中唐变局的李贺革命(2 / 2)

:中唐变局的李贺革命(第2/2页)

    杜牧后来为李贺诗集作序,说得更透彻:“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他看透了,李贺的幻境不是凭空造的,是把中唐的乱、个人的苦,都熬成了诗里的“怪”。这“怪”不是故意标新立异,是逼出来的——在那个科举不公、宦官专权的时代,老实写诗根本活不下去。

    千年的余响:从晚唐到近现代的诗魂传承

    元和十一年李贺病逝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没人想到,这个活了二十七岁的诗人,会在千年后还被人念叨。他留在沈子明手里的那堆诗稿,像颗埋在土里的种子,过了好些年才发芽。

    最先接住这颗种子的是李商隐。这位晚唐诗人读《金铜仙人辞汉歌》,读到“天若有情天亦老”,忍不住拍案:“这句子,简直是从骨头里榨出来的!”后来他写《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那股子迷离诡丽的劲儿,分明带着李贺的影子——都是把心里的痛,藏进神话的壳里。

    到了宋代,贺铸更是把李贺当成了偶像。他给自己取字“方回”,就因为李贺诗里有“方回啼血”的典故。贺铸写“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虽少了些“鬼气”,那种把愁绪揉进景物的细腻,和李贺的“塞上燕脂凝夜紫”一脉相承。有人说贺铸是“贺鬼头”,他听了非但不恼,反而挺得意——这可是对他学李贺最好的夸奖。

    时间一晃到了近现代,鲁迅成了李贺的“粉丝”。他在文章里说李贺的诗“晦涩中见锋棱”,还亲手抄了《开愁歌》送给朋友。鲁迅写文章,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锐利,和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的震撼,其实是一个路子——都是在黑暗里喊出心里的光。

    更有意思的是老人家,他不仅圈点过八十多首李贺的诗,还在自己的作品里化用。“雄鸡一唱天下白”本是李贺的愁绪,到了他笔下,变成了“一唱雄鸡天下白”的豪迈,把个人的绝望,改成了时代的希望。有人问他为什么喜欢李贺,他说:“诗里有股子狠劲,不服输。”

    其实李贺的诗能传千年,根本不是因为“鬼气”,是因为他写透了“人味”。他写的“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是所有人面对时光的焦虑;他写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是所有怀才不遇者的呐喊;他写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所有人对世事的感慨。不管过多少年,还有人觉得委屈、不甘、焦虑,就会读懂李贺——读懂那个骑驴觅句的少年,是怎样用生命,在唐诗的天空里炸出一道永恒的光。

    如今再读《昌谷集》,那些“牛鬼蛇神”的字句里,藏着的还是那个昌谷少年的影子:穿着补丁衫,却揣着“宗孙”的骄傲;咳着血,却握着写诗的笔;活在人间的苦里,却把梦做到了天上。他没成为屈原那样的贤臣,也没成为韩愈那样的领袖,他用二十七载的生命,完成了一场诗学革命——证明了哪怕活得像颗流星,也能在历史的夜空里,留下永不熄灭的光。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被废三年后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铁马冰河肝胆照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反贼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大明补牙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