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五十六章 韩愈:闯长安的穷小子

第五十六章 韩愈:闯长安的穷小子(6 / 7)

白坚持。

    杀回长安:这次,他带着底气来了

    公元792年,韩愈25岁,董晋去世,幕府解散,他又成了“无业游民”。可这次,他没慌——在幕府的几年,他攒了点钱,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章在文人圈子里有了点名气,连当时的文坛大佬陆贽都听说过他。

    他收拾好行囊,再一次踏上了去长安的路。这次,他不再是那个“出门无所之”的迷茫小子,他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和底气。

    到了长安,他没再住城南的小客栈,而是租了间不大不小的房子,虽然简陋,但有个像样的书房。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每天读书、写文章,可这次,他的“行卷”有了门路——陆贽的学生听说他来了,主动帮他把文章递给了陆贽。

    陆贽看了韩愈的文章,尤其是《原道》《送李愿归盘谷序》,眼前一亮:“这小伙子,有想法,有风骨,是个难得的人才!”他把韩愈推荐给了主考官。

    考试那天,韩愈走进考场,拿起笔,心里很平静。他想起了第一次考科举时的紧张和期待,想起了在长安城南小客栈里的迷茫和痛苦,想起了在幕府里的坚持和努力——这些经历,都成了他笔下的“底气”。

    他写的文章,不再是单纯的“掉书袋”,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既有“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的坚守,也有“经世致用”的务实。主考官看了他的文章,连连点头:“好!好!这才是读书人该写的文章!”

    放榜那天,韩愈挤在人群里,这一次,他在榜中间看到了“韩愈”两个字!他愣了一下,然后激动地跳了起来,像个孩子一样,大喊:“我中了!我中了!”

    旁边的人看他高兴,也跟着起哄:“韩兄,恭喜啊!”他笑着,眼泪却掉了下来——这几年的苦,没白吃;这几年的坚持,没白费。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终于能对得起嫂子的期待,对得起自己的坚持。

    理想照进现实: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考上科举后,韩愈的仕途虽然也有波折,被贬过官,受过排挤,但他始终没丢自己的初心——他当官,就“思死其官”,为百姓做事,为国家着想;他写文章,就“修其辞以明其道”,倡导“古文运动”,反对浮华的文风;他教书育人,就“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比如李翱、皇甫湜,都是后来的文坛名家。

    他被贬到潮州的时候,看到当地百姓不懂教化,就办学校,教百姓读书;看到当地鳄鱼为患,就写《祭鳄鱼文》,组织百姓驱赶鳄鱼;看到当地农民生活困苦,就减免赋税,兴修水利。百姓们都爱戴他,说:“韩使君,是个好官!”

    他写《师说》,里面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鼓励人们虚心向学,不要“耻学于师”——这其实是他对自己早年读书经历的总结:他当年在长安,要是没人“解惑”,要是自己“耻于问”,可能早就放弃了。

    他写《进学解》,里面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告诫学生们要勤奋读书,独立思考——这是他对自己初入长安经历的反思:要是他当年在长安“嬉”于玩乐,“随”波逐流,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晚年的韩愈,成了唐朝的“文坛领袖”“一代文宗”,人们都尊称他为“韩昌黎”,把他和柳宗元并称“韩柳”,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站在长安的城楼上,看着脚下的繁华,想起20岁那年第一次来长安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感慨——当年那个“出门无所之”的穷小子,终于活成了想要的样子。

    留给我们的:不止是文章,更是“不认输”的劲儿

    韩愈的一生,最让人佩服的,不是他的文章有多好,不是他的官当得有多大,而是他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那种“不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圣觉醒,吃货妹妹不好养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挺孕肚守寡后,错嫁的亡夫回来了 重生破案:我的眼睛能锁定凶手 被废三年后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钢铁先驱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