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三十三章 镜湖归客:贺知章最后一场盛唐宴

第三十三章 镜湖归客:贺知章最后一场盛唐宴(2 / 3)

白的蜀人来喝酒?”

    伙计摇了摇头:“李公子去年就走了,说是去游梁宋了。他走前还留了首诗给您,说等您有空了,要陪您去越州看镜湖。”

    贺知章的手顿了顿,酒液洒在衣襟上,凉得像镜湖的水。他想起去年冬天,李白来秘阁找他,抱着一坛酒,说要给他看新作的《蜀道难》。两人在书堆里喝酒,李白读得声振屋瓦,贺知章听得拍案叫绝,顺手拿过一张废纸,提笔就写狂草。墨汁顺着笔尖流下来,在纸上拖出长长的线,像蜀道上的栈道,又像镜湖上的波浪。

    “太白,”贺知章当时指着字,“等我归了乡,就把这字刻在镜湖边的石头上,让往来的人都知道,长安有个李白,写得一手好诗。”

    李白笑得眼睛眯成了缝:“那我就等着,等贺监归了乡,我就去越州,喝您酿的酒,看您写的字,还要跟您一起,在镜湖里采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三章镜湖归客:贺知章最后一场盛唐宴(第2/2页)

    可如今,他要走了,李白却不在。贺知章端起酒杯,对着空无一人的对面座位,轻轻碰了碰:“太白,我先走一步,你可别忘了,镜湖的春波,还等着我们一起看呢。”

    第二天清晨,长乐坡下挤满了送别的人。太子李亨亲自扶着贺知章上了马车,百官手里都拿着酒盏,齐声说:“贺秘监,一路保重!”

    贺知章撩开车帘,望着长安的城门在晨雾里渐渐模糊,想起36岁那年,他也是这样坐着马车进长安,那时的他,鬓角还没白,心里满是“致君尧舜上”的志向。如今要走了,才明白最珍贵的,不是朝堂上的功名利禄,而是镜湖边的那棵老柳树,是乡邻嘴里的吴越腔,是酒后挥毫时,墨汁落在纸上的那份自在。

    马车走了二十多天,到了越州永兴县(今浙江萧山)。快到村口时,贺知章让车夫停了车,他想走回去。村口的老柳树还在,枝桠比他离开时粗了一圈,树下坐着几个玩耍的孩童,见了他这个陌生的老者,都围上来,睁着圆溜溜的眼睛问:“老爷爷,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贺知章蹲下身,摸了摸一个孩童的头,笑着说:“我从长安来,这里是我的家。”

    “你的家?”孩童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我们从来没见过你呀!”

    贺知章的心一酸,却又觉得暖。他想起离开时,这些孩童的祖父,还是跟他一起在河里摸鱼的伙伴。如今伙伴们怕是都不在了,只剩下这棵老柳树,还认得他这个归客。他站起身,望着不远处的镜湖,春波荡漾,像极了他年轻时在长安见过的曲江池,却比曲江池多了几分亲切。

    家里的老宅子早就空了,贺知章却没让人修葺,反而按照之前的想法,捐给了道观,改作“千秋观”。他则在观旁搭了个小茅屋,窗前对着镜湖,屋里摆着一张书桌,放着玄宗赐的笔墨,还有那本从长安带来的《昭明文选》。

    每天清晨,贺知章都会沿着湖边散步,看渔民划着小船采莲,听乡邻说家常话。有时遇到雨天,他就坐在屋里,提笔写狂草,写的多是年轻时的诗,还有李白送他的那些句子。写累了,就泡一壶越州的绿茶,望着窗外的雨丝,想起长安的往事。

    有一天,他坐在湖边的石头上,看着镜湖的春波,想起在长安时,玄宗送他的那首诗: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他笑了笑,从怀里掏出纸笔,提笔就写: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写完后,他又觉得意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大明补牙匠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铁马冰河肝胆照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被废三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