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九章 李白的狂,是整个时代给的底气

第九章 李白的狂,是整个时代给的底气(2 / 3)

p;李白为啥天天喝酒?不是他嗜酒如命,是当时的风气就是这样——喝葡萄酒、写狂诗,是文人的“标配”,就像现在年轻人喝奶茶、发朋友圈一样平常。

    再说说科举和“行卷”。以前当官,靠的是“拼爹”,是士族世袭;到了盛唐,科举制度成熟了,寒门子弟也能靠读书当官。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流行“行卷”——就是文人把写的最好的诗、最好的文章,递交给权贵、名人,让他们帮忙推荐。比如你写了一首好诗,递给宰相看,宰相觉得好,可能就会推荐你当官。

    这种制度,给了文人极大的“文化优越感”——他们觉得,自己的才华,比“拼爹”更有用;自己的诗,比权贵的面子更值钱。李白就是这么想的,他从来不想靠“走后门”当官,他觉得“我的诗这么好,皇帝就该请我去写诗”。

    所以后来他被唐玄宗召见,能写出“云想衣裳花想容”,能让高力士给他脱靴——不是他“作死”,是他真的觉得:“我的才华比你们这些权贵更牛,你们伺候我,是应该的。”

    这种“文化优越感”,在别的朝代是不敢想的。比如宋朝,文人再牛,也得对皇帝毕恭毕敬;比如清朝,文人连话都不敢乱说。在盛唐,文人敢跟皇帝“叫板”,敢跟权贵“甩脸子”——因为他们知道,盛唐需要他们的才华,需要他们的诗来装点这个时代。李白的狂,不是他一个人的狂,是整个盛唐文人的“集体自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九章李白的狂,是整个时代给的底气(第2/2页)

    当然,光有底气和土壤还不够,李白能成为“李白”,更因为他有别人没有的“情感特质”——他的豪情,不是平面的,是立体的;他的诗,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刻在天地间的。

    你读李白的诗,会有一种强烈的“空间张力”——就像你站在山顶,往下看是整个世界,而不是站在平地上,只能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比如他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面有一句“登高壮观天地间”,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李白站在黄鹤楼上,抬头是天,低头是地,眼前是长江,远处是扬州——他看到的不是“朋友要走了,我好难过”,是“天地这么大,朋友去的地方这么远,这趟旅程一定很精彩”。

    这种“俯视视角”,和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完全不一样。王勃的诗,是“我虽然穷,但我有志向”,是一种“向上爬”的努力;而李白的诗,是“我站在天地间,我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是一种“我本来就这么牛”的自信。王勃的豪情,是“平面抒怀”;李白的豪情,是“宇宙级抒怀”。

    再看他诗里的意象——“明月”“黄河”“长江”“大鹏”,这些不是普通的景物,是被他升华为“民族精神图腾”的符号。比如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写的不是黄河,是盛唐的气势:就像黄河从天上流下来,挡都挡不住,只能往前冲,奔向大海。

    这种气势,不是别的朝代能有的,只有盛唐,才有这种“一往无前”的劲头。

    还有“明月”,李白写了无数次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他的诗里,明月不是冷冷的星球,是他的朋友,是他的知己,是他情感的寄托。

    为什么他这么喜欢明月?因为明月是“永恒”的,是“普照天下”的——就像盛唐的精神,不管在长安,还是在扬州,不管是文人,还是百姓,都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的照耀。

    他把自己的豪情、自己的孤独、自己的理想,都融进了这些意象里。所以现在读“黄河之水天上来”,想到的不是黄河,是盛唐的壮阔;读“举杯邀明月”,想到的不是月亮,是李白的洒脱;读“天生我材必有用”,想到的不是李白,是心里的那点“不甘心”——这就是李白的厉害之处:他把盛唐的精神,写进了每个人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被废三年后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铁马冰河肝胆照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反贼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大明补牙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