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45章 薛涛晚年:浣花溪边活成“女王”

第145章 薛涛晚年:浣花溪边活成“女王”(2 / 3)

写的是《浣花溪》: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都。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图。”

    笔刚落在纸上,她就笑了——浅红的笺,墨色的字,配在一起真好看,比以前的白纸顺眼多了。

    这彩笺一出来,可把蜀中的文人给馋坏了。有人听说了,特意绕远路来她的小院,想求几张;有人写信给她,说愿意用上好的墨换她的彩笺。薛涛也不小气,只要来求的,她都给个两三张,要是遇到懂诗的,她还会在笺上写首小诗送人家。后来大家都叫这彩笺“薛涛笺”,慢慢的,连长安的文人都知道,蜀中有个薛涛,做的笺比诗还美。

    薛涛的字还写得特别好。她小时候跟着爹练过书法,后来虽然没怎么特意练,可常年写诗,笔杆子早就磨熟了。她写的字,不像别的女子那样软趴趴的,反而带着股刚劲,撇捺之间有王羲之的影子——有次白居易收到她用薛涛笺写的回信,拿着信纸翻来覆去看,跟身边人说:“你看这字,既有女子的清雅,又有男子的风骨,薛涛这女子,真是把‘才’字刻进骨子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5章薛涛晚年:浣花溪边活成“女王”(第2/2页)

    脱了乐籍的薛涛,日子过得比以前还滋润。每天早上,天刚亮她就起来,先去花园里浇花,看着牡丹的叶子上挂着露珠,枇杷的青果又大了点,心里就踏实;上午就在书房里制笺写诗,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浅红的笺纸堆在一边,墨香混着花香,舒服得让人不想挪窝;下午就搬个竹椅坐在溪边,泡杯自己晒的菊花茶,手里拿本旧诗集,看累了就盯着溪水发呆,看小鱼在水里游,看芦苇花飘过来,能坐一下午。

    有时候,溪边的农妇会过来跟她聊天,送她点新鲜的蔬菜;观里的老道士路过,会跟她讨杯茶,聊两句道家的养生;还有以前认识的文人,路过成都,会特意来看看她,跟她聊诗论道。薛涛从不摆架子,农妇来,她就拉着人家的手问庄稼的事;道士来,她就听人家讲养生;文人来,她就拿出薛涛笺,跟人家一起写诗——她觉得,这样的日子才叫日子,不用装,不用演,舒服自在。

    后来,她还给自己取了个号,叫“洪度”。有人问她,这号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洪是宽大,度是度量。以前总跟自己较劲,跟日子较劲,现在想通了,做人得放宽心,对别人宽容,对自己也宽容,日子才能过得舒坦。”

    以前她为了元稹的离开,难过了好一阵子,连饭都吃不下;现在再想起元稹,她心里没恨也没怨,只觉得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毕竟两人一起看过锦江的水,一起赏过牡丹的花,一起写过那么多好诗,够了。有次白居易寄信来,问她“是否还念着元微之(元稹的字)”,她回信说:“花开有时,花落有时,人来人往也是常事,念着不如想着眼前的花,手边的笺。”

    晚年的薛涛,写诗的风格也变了。以前总写离别相思,字里行间带着点愁;现在写的诗,多是身边的风景,心里的感悟,透着股通透。比如她写的《题竹郎庙》:

    “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

    竹郎庙是蜀地的小庙,古木、夕阳、笛声,都是她路过时看到的景象,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乡村的宁静写活了——她不再盯着小情小爱,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看到了百姓的生活,听到了人间的烟火气。

    还有一次,她看到浣花溪边的小孩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线握在小孩手里,她就写了首《风鸢》:

    “借得风轻上九霄,好凭长线寄逍遥。

    莫言此去无归处,自有清风送寂寥。”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大明补牙匠 铁马冰河肝胆照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被废三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