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者脱颖而出。”
苏哲恭敬地回答:“陛下放心,臣已安排妥当,定不负陛下所托。”
很快,楚国朝堂内外都得知了太子考验即将开始的消息。
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市井百姓,都对这场考验充满了期待,他们都希望通过考验选出一位贤能的太子,带领楚国走出困境,走向辉煌。
考验的第一天,第一项考验内容——经济方案制定与试行启动。
大皇子楚桓和二皇子楚渊分别被要求在一个月内提出一套促进楚国经济展的方案,并在都城周边两个经济状况相似的区域进行试行。
大皇子楚桓深知楚国目前面临战争,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百姓生活困苦。
他提出的方案着重于恢复农业生产,鼓励商业流通。
他计划减免农民的赋税,提供农具和种子补贴,以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在商业方面,他主张整顿市场秩序,降低商税,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往来。
“农业乃国之根本,只有让百姓吃饱饭,国家才能稳定。
而商业的繁荣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增强楚国的国力。”
楚桓向负责试行方案的官员详细阐述着自己的计划。
二皇子楚渊则认为,楚国要想在战后迅恢复经济,必须展特色产业,提升楚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他的方案是扶持楚国的手工业,鼓励工匠创新,打造具有楚国特色的高端手工艺品。
同时,加强对商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楚国贸易。
“我们要让楚国的商品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只有这样,楚国的经济才能真正繁荣起来。”
楚渊对自己的方案充满信心。
在方案试行的这一个月里,大皇子楚桓和二皇子楚渊都密切关注着试行区域的经济动态。
他们频繁前往试行区域,了解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楚桓看到农民们在减免赋税和补贴政策的激励下,积极开垦农田,种植庄稼,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但他也现,新开辟的贸易路线由于缺乏宣传和保障,商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于是,他立刻安排官员加大对贸易路线的宣传力度,并组织军队护送商队,确保贸易安全。
楚渊则现,手工业者们虽然对创新很有热情,但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
他迅调配资源,为工匠们提供资金贷款,并邀请国内顶尖的工匠大师进行技术指导。
同时,他还亲自与一些外商沟通,展示楚国特色手工艺品的魅力,吸引他们与楚国建立长期的贸易合作。
一个月后,考验的评审团开始对两个方案的试行效果进行评估。
评审团由朝中的经济大臣、学者以及当地的商贾代表组成,他们从农业生产、商业繁荣、百姓生活改善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评审会议上,支持大皇子楚桓的大臣们称赞他的方案切实可行,让试行区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显着恢复,百姓的温饱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大皇子的方案以民为本,从根本上解决了楚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境,是切实可行的良策。”
而支持二皇子楚渊的大臣们则认为,二皇子的方案具有前瞻性,虽然短期内效果可能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将为楚国经济的可持续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皇子的方案注重产业升级和国际市场拓展,一旦成功,楚国经济将迎来质的飞跃。”
评审团成员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最终,评审团团长总结道:“两位皇子的方案都有其独特之处和可取之处,试行效果也各有亮点。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就在经济考验结果悬而未决之时,边境传来消息,凌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再次联合一些小国,准备对楚国动新的进攻。
楚国刚刚因为击退联军而稍松一口气,此刻又再次陷入战争的阴霾之中。
大皇子楚桓和二皇子楚渊得知消息后,暂时放下了太子考验的竞争,立刻投入到应对战争的准备中。
他们深知,在国家生死存亡面前,个人的荣辱得失微不足道。
“父王,凌国再次来犯,楚国危在旦夕。
儿臣愿前往边境,指挥作战,击退敌军。”
大皇子楚桓向楚尘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