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留下都是家里没有能力或者顾及不到的。
不管是奇怪也好,惊讶也罢!
秦玉茹在知青中家境是最好的,有些有心的男知青就不断的接触她,搭理她,开始有帮助她的人了。
女知青有的讨好,有的妒忌,有的打压。
知青点的共有几批,前期来的知青知道这里物资短缺,非常珍惜。
而秦玉茹她们这批来自首都的知青心气本来就高,年纪也小。
说白了心高气傲,没有理会老知青们的告诫。
会快就尝到断炊的后果,还是公社实在不能看着她们饿死,才给了点补贴,这也是要还的。
同时她们也知道了,这个地方就没有吃饱的时候,年年靠救济,或者结队出去自己讨食。
秦玉茹整个人都蒙了,她第一次知道还有这样的地方。
仅仅来了一个月,她已经背地里哭了几次了。
手上,脚上,肩上,背上的水泡就不断过。
她不敢也不能和家里人说,她要面子,她的为自己的莽撞负责。
无论如何也要挺住。
但是稍微叫叫苦,还是可以的。
短短的时间,让秦玉茹飞快的成长,成熟。
也算是被社会摩擦吧!
人往往在最艰苦的时候,别人给与一点点恩惠,就是支持她走下去的动力。
秦玉茹这时就是这样,她接受一个男知青的帮助后并产生好感。
很朦胧的好感。
第三封信的时候,她提到一个男知青对她特别好,很谈的来。
何雨柱警觉了。
一个16岁的小姑娘,在一个陌生艰苦的环境中,很容易被感动。
这绝对不行。
不是何雨柱不让秦玉茹谈恋爱,是她太小,时机也不对。
对方的目的也很难说。
没有清楚对方的目的前,他可不敢下定论。
但是改善一下秦玉茹的生活环境还是必要,估计这时的她不会有任何反对,他和家人们也不需要秦玉茹任何的道歉或者悔意,只要她认知了,改变了,就可以了。
何雨柱立马打电话让崔大可过来,安排他立刻赶过去,想办法把秦玉茹调到公社或者去三线工厂,等待时机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