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信息推演局势。
曼施坦因像解说一样为林尚舟解说道:“很明显这是一次精准凶狠且有预谋的反击。”
“目的有三。”
“其一,制造物理混乱,袭击中转站不是为了给我们造成什么损失,而是为了瘫痪我们的装甲部队,目标是掐断我军装甲矛头的“血管”,延缓我们收紧包围圈的速度,为他们下一步行动争取最宝贵的资源——时间”
“其二,传递重要信息,打破无线电静默,冒着被截获的风险使用明语,是为了确保信息一定能传到,这不是建议,这是近乎命令式的强烈指引,他在告诉马耶夫斯基:‘唯一的生路在北面,相信我!’”
“其三,引导内外合力,他不仅在指挥包围圈内的瞎子,更是在向哈尔科夫方向喊话,他在试图协调一场里应外合的突围行动,袭击是信号弹,无线电是发令枪。”
听完曼施坦因讲朱可夫的目的,林尚舟饶有兴趣的询问道:“那我们的总参谋长准备怎么应对朱可夫带来的意外情况呢?”
包围圈内的俄军数量至少有三十万,这三十万人如果集中力量猛攻一点,再加上外面解围部队的帮忙,他们有很大可能打出一个突破口。
曼施坦因思考了一会儿,几秒后他开口道:“首先,从包围圈内俄军面临危急情况可能会产生的心理来看,那位深陷重围,焦虑万分的俄军司令马耶夫斯基,在收到如此明确且带有‘证据’(北面确实出事了)的指令后,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抓住。”
“他会毫不犹豫地集中所有残存的装甲力量和最精锐的步兵,组成一个强大的突击拳头,向北,向着朱可夫指明的方向,发起不计代价的决死突围,这是陷入绝境的军队最本能也是最危险的行动。”
“然后....”
曼施坦因的手指指向哈尔科夫:“哈尔科夫的俄军总司令部绝不会坐视整个西南方面军主力被歼,科尔尼洛夫会像输红眼的赌徒,押上所有能动用的预备队,向北猛攻古德里安的对外正面,试图从外部砸开铁笼,接应内部突围的部队。”
“这样一来,俄军之间的协调情况可能不尽如人意,但他们的力量是惊人的。”
林尚舟这时候已经起身来到地图旁,他指着地图上的波尔塔瓦问道:“他们会不会进攻波尔塔瓦或者继续强攻克拉斯诺格勒?”
“毕竟如果拿下了波尔塔瓦,俄军在包围圈内将有一个据点,而攻下克拉斯诺格勒会给他们带来一定优势。”
曼施坦因的思维没有忽略其他可能,他当然考虑到了林尚舟说的这两种情况,他微微点头道:“确实有这样的可能性,但两种行动的可能性都很低,在我看来这是愚蠢的徒劳。”
“不管是进攻波尔塔瓦还是克拉斯诺格勒对于俄军而言都是自杀行动,除了增加损失外不会有其他任何作用。”
他自信的指出:“俄军所有行动的核心与重心,必然是向北突围,那个朱可夫的目的就是如此,让内外俄军形成联动,惠及巨大的力量打破包围。
“所以你打算怎么办呢?这是我们目前最大的危机吧。”林尚舟好奇的问道。
他的军事水平就三脚猫功夫,盯着地图琢磨兴许能琢磨点什么出来,但现在时间显然不允许他悠哉的琢磨。
曼施坦因的脸上非但没有忧虑,反而焕发出一种沉静而锐利的光彩。危机?不,在真正的战略家眼中。
这是机遇。对手的拼死一搏,往往意味着他们会暴露最大的破绽。
“他想为俄国人打开一扇门?”
曼施坦因冷笑道:“很好,那我就将这扇门变成一道闸,放他们进来,然后…落下闸门。”
在极短的时间内,曼施坦因的计划就成型了,他为一旁的明明是个少将但军事理论知识大概不如一个前线排长的将军解释道:“利用俄军的突围动能,将其诱入一个预设的场地,将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诱杀,将‘突围战’变为‘突击部围歼战’。”
“也就是化被动为主动?重新将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
曼施坦因点点头,他也不起草案,现在也不是起草案开会的时候,他开始向等待命令的参谋团队口述一道道指令。
“第一道命令发给古德里安集群(北线对外正面),他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弹性防御,诱敌深入’。”
“命令北线遭受内外夹击的部队,伴装不支,逐次抵抗,且战且退,允许俄军向外突出3-5公里,形成一条看似有希望的狭长“走廊”或“突出部”,必须让俄国人相信,他们即将成功。”
“‘坚壁清野,锁死两肩’,严令必须死守突出部两侧的“肩膀”阵地,这是整个计划的基石!绝不允许俄军扩大突破口的宽度,所有撤离的部队必须沿途布设雷区、破坏道路,迟滞俄军后续部队。”
“让我们现在的装甲预备队大德意志师立即从预备位置,隐蔽机动至“肩膀”阵地后方的森林和洼地,严禁任何无线电通讯,保持绝对静默,等待最终出击命令。”
参谋迅速记下了曼施坦因的话,等待得到全部命令后将他们发送给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