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6章 京师大学堂 4(1 / 2)

拿到了“陈司吏”这个关键人名,刘锝心中振奋,立刻通过秘密渠道将消息送回永城给太子朱常澍,同时部署人手,开始追查这个现已调任开封府的陈司吏。

这条线,很可能直指数年前那场“狸猫换太子”般田地置换的核心。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刘锝和朱常澍都逐渐意识到,他们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胥吏的贪墨,而是一个牵扯更广、时间跨度更长的陈年积弊……

也就在刘锝调查的时候,河南省的高层,也从某一个渠道,得知上面来人了。

在开封府布政使衙门的一间书房中。

三位官员齐坐一堂。

现任河南左布政使赵彦,约五十岁,面容清癯,带着久居官场的沉稳……这个赵彦是申时行的门生,隆庆年间就得了功名,而后在翰林院担任编修的时候,就认识了当时的申时行。

这都小三十年的交情了。

右布政使周继祖,四十多岁,微胖,眼神灵活……

以及按察使王之垣,面色严肃,掌管一省刑名,自带威仪。

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三人眉宇间的凝重寒意。

他们都是近一两年才到任的“流官”,面对的是一个看似天灾、实则人祸留下的烂摊子,也多少是有些束手无策。

“赵大人,王大人,”周继祖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抱怨和急切:“京师来的风声越来越紧,听说连……连陛下那边都派人下来了,这学田亏空的事,年年报灾,年年请求核销,朝廷这次怕是……不信了。”

赵彦缓缓捋着胡须,眉头紧锁:“哎,温纯温大人使已在老家直隶病故,邹学柱邹大人如今高升福建布政使,当年具体经办、甚至带兵去‘协调’寺庙田产充作学田的那个王指挥使,也调去了辽东当了副总兵。”

“主事之人,升的升,走的走,亡的亡。我们这些后来者,能怎么办?”

“难不成去翻老上司的旧账?那官场规矩还要不要了?”

他话语中透着无奈,这官场盘根错节,追查前任,尤其是已故或高升的前任,是极大的忌讳……

特别是已故的。

人都死了,你还搞检举揭发,这以后在官场还怎么混。

王之垣冷哼一声,他掌管刑名,思维更倾向于查清事实:“规矩?”

“我早就说了,要跟朝廷说实话,规矩是重要。可如今这学田亏空的屎盆子,眼看就要扣在我们几个头上了!”

“其他三省,可没有这糟心事。”

‘朝廷若真派员彻查,查出来是陈年旧账还好,若有人攀诬,说我们知情不报,甚至同流合污,我等如何自处?”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不瞒二位,我私下也让人粗略查过,如今登记在册的学田,十有八九确是不洼地。而早年清丈划拨、寺庙捐献,富户捐献的,可都是实打实的好田!”

“这其中的乾坤挪移,手法可谓胆大包天!”

周继祖接口道,语气带着不满:“我暗中了解过,在温纯、邹学柱他们主政那时,省库里就亏空得厉害,各方面开支捉襟见肘。”

“正好赶上陛下大力推行官吏蒙学,限期各地整备学田。”

“开封、洛阳那边,找几个大寺庙‘劝捐’一番,或者从官田里划拨一些,也就凑够了数目。”

“但……温纯大人,竟然还想着补足他主政几年的亏空,就在这里下手了,他的幕僚曾告诉过我,当年的温纯大人,觉得蒙学,学田之事,定会不了了之,没成想,竟成了常例,明年新娃娃可就要去上学了,田里面长不出庄稼,咱们怎么办……”

“这个问题,要是不解决,即便我们扛过了今年,那明年呢……”

“依我说,直接掀锅,让朝廷,让陛下,知道的清清楚楚。”

“反正我们顶多有一个玩忽职守的罪名,而之前的温纯才是主犯。”

周继祖那带着破釜沉舟意味的“掀锅”提议,一下子,让按察使王之垣眼前一亮。

很明显。

大家伙,不想背锅。

周继祖和王之垣都将目光投向了沉默不语的左布政使赵彦。

他是河南一省的主官,他的态度,至关重要。

赵彦依旧缓缓捋着胡须,眼神低垂,望着炭盆中明灭不定的火焰,半晌没有言语。

书房内只剩下炭火偶尔的“噼啪”声和三人略显沉重的呼吸声。

终于,他抬起头,脸上没有周继祖的激愤,也没有王之垣的冷厉,只有一种深沉的疲惫和属于传统士大夫的纠结。

“周大人所言……看似痛快,实则……后患无穷啊。”

“将一切罪责,尽数推于已故的温纯大人身上……是,温大人已无法自辩,看似是条一了百了的捷径。”

“可我等读书人,自幼诵读圣贤书,所求为何?不过‘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中‘立德’为首!若为脱自身之困,便将所有污水泼向一位已故的同僚、一位曾经的封疆大吏,即便所言俱是实情,即便证据确凿……天下人会如何看我等?“

最新小说: 乱混聚树 鹰掠九天 特工传奇之重明 游戏?还是哲学? 大清隐龙 红楼:我和黛玉互穿了 换经纪人后,顶流他恃宠而茶 嫡嫁千金 甄嬛传:穿余莺儿后小厦子是我爹 还说你不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