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我看这个馆子不错!
两辆车子顺著公路疾驰,等再次回到八道街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车子在昌庆馆前面停下,一帮子人下了车。
卫淮打量著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昌庆馆,见门口掛著四个红色幌子,他衝著王大爷等人笑笑:“有一个多月没有像样地吃过一顿饭了,今天我请客,咱们就在这昌庆馆,好好吃上一顿。”
说完,他领头径直走进馆子。
孟川、张晓兰扶著老葛跟上,王大爷和他的儿子跟在后边。
卫淮进了馆子,四下看看,馆子里装修谈不上多好,只能算是有点古色古香的意思,但宽明亮,有二十多张桌子,而且备有单间雅座。
看到一帮人进来,立刻有女服务员靠上来招呼,她並没有认出卫淮等人。
卫淮跟服务员要了一个单间,进去后,他拿看菜单,紧看好的,好好点了一桌。
一是他確实想好好吃上一顿,二来,也得好好感谢下王大爷父子的帮忙。
等饭吃得差不多,卫淮顺便问了孟川的情况,得知当时电话打不通,两人被带进派出所分开关起来,身上的枪证、猎枪等所有物品都被搜光,整整被拘了差不多半月,才被放出来。
黑炭和馒头,也一直被关在铁笼里,估计都没怎么餵过,等孟川再见到两条猎狗的时候,已经瘦了一大圈。
他没能记住那个电话號码,只能找人询问,结果,寻到王大爷住的小区,有守卫守著,不让閒杂人靠近,何况还领著两条狗。
孟川没招了,也不敢在这里耽搁,只能带著狗返回黄岭去找老葛。
老葛听了孟川所说的那些事情,也是一肚子恼火,当即就要赶往哈尔滨。
张晓兰也担心卫淮出事儿,要跟来看看,把照管孩子和家里那些事情,交给艾和音和毛春梅帮忙打理。
一行人匆匆赶到哈尔滨,老葛登门才找到王大爷。
这一来一回,耽搁了不少时间。
还是王大爷面子大,只是打了几个电话,让人查一下,就把事情理了个大概,又专门联繫双河农场,让帮忙照顾一下卫淮。
这些日子,他们一直住在城里的宾馆里,等著王大爷调查。
直到完全弄清楚了,才去双河农场接人。
“不管怎么样,人安安全全地出来了,就是好事儿!”
王大爷嘆了口气:“主要是知道得太晚了,不然,也不会让你们受这委屈。
3
“大爷,你已经帮了我大忙了,要不是你们,我真有可能在双河农场呆上三年!”
卫淮苦笑:“这事儿,能记一辈子!”
“现在饭吃得差不多了,你想怎么办,你自己拿主意!”
王大爷也能感受到卫淮心里的屈:“我帮你张罗!”
“谢谢大爷!”
卫淮衝著王大爷感激地笑了笑:“回头,我给你好好弄支老山参!”
这么一说,王大爷又来了兴趣:“几匹叶的啊”
“参宝!”
卫淮现在真切感受到关係的重要,决定抱紧王大爷这条大腿。
听到是参宝,王大爷顿时笑了起来:“这可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呀——”
卫淮点点头,跟著又问:“大爷,我记得门口掛四个幡子的馆子,是想吃啥就能点啥是吧”
“菜单里有的都能做,菜单里没有的,也能做,隨意点菜,有一句话调侃四个幌的饭店是:吃啥有啥,点活人脑子现给你砸。
没点实力的饭店是不敢掛四个幌的,如果点菜做不出,很容易砸招牌。
要是请朋友吃饭,去掛四个幌的饭店吃饭喝酒,是很有面的事情!”
王大爷的儿子解释道:“还有掛八个幌的,那是顶级的大饭店了,里边的菜品应有尽有,价格也高。”
关於饭馆门口掛的幌子,卫淮一个蜀地来客,一开始的时候不知道,直到后来经过哈尔滨和周边县城,吃过几次,注意到这种情况,才多少了解了一些。
在这年头下馆子,得先抬头看门头上掛著的幌子才进门。
开饭店掛幌子是东北的习俗,幌子相当於饭店招揽客人的招牌。
幌子通常为圆筒状,上部点缀纸,下部点缀垂穗,中间以金色福寿图案装饰,用三根绳子吊起。
三根吊绳代表麻,圆筒代表蒸笼,上面装饰大代表馒头、包子,吉祥图案寓意生意兴隆,
幌子有掛横幌和立幌,横幌就是掛在屋檐下,立幌则是在门前立个杆,把幌子掛在杆子上。
这幌子可是大有讲究,代表的是饭店的规模档次和厨师的厨艺。
掛一个幌子的饭店,相当於小吃部,里面有几张桌子,以卖包子、饺子、餛飩等为主,带有几种简单的炒菜,饭店里有啥,就吃啥,没什么选择,是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