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就是大明内部的贪污腐败、吏治败坏,远不到这样血腥残暴的地步。
比起这个公司,联合果品似乎也不是那么残暴了,至少卖香蕉的还要人工作,没把当地人全杀光抢光。
骑马赶路王守仁苦笑:“一个到处设卡收费、烧船抢劫的强盗,居然在另一个强盗的对比下,还算是慈眉善目了。”
一项项对比起来,的确,葡萄牙人和天主教也算是搞了点建设、教育和稍微正经统治的,至少没像荷兰人那样残暴不仁。
只是同为强盗,都在欺压东南亚人,居然还能有这样的比法,也是实属无奈。
[荷兰人在东南亚对华人的所作所为更加罄竹难书。
在殖民者来到东南亚以前,印度尼西亚地区统治者就喜欢委托华人充当包税人。
简单说下包税制,一种在东西方都存在过的税制。
这种制度下,会催生一种商人,叫包税商。
政府将税收外包给商人,并通过商人的资产实现税款的提前变现。
简单来说,就是只要包税商给够上面需要的税款,他怎么对底下征税,征多少都是他自己的。
而我国的包税商,主要存在于宋元两朝……]
秦汉唐:怎么又是宋?
往前的皇帝们皱眉,在想宋的统治者什么情况,这都能包出去,难怪下面民变那么多。
好,又是宋朝,赵匡胤已经麻木了。
只是元朝这个蒙古人建立的都没存在多久的异族王朝就不说了,到底为什么宋收税也外包了?
压根就没想把这个权利外包的赵匡胤很清楚,定然又是赵光义后人干的好事。
他都不需要动脑子,就能知道那些包税商交够给朝廷的钱后,怎么对下搜刮连本带利赚回来。
朝廷看上去手里有钱不用荒,但带来的恶劣影响,直观体现就是主播说的,大宋连绵不绝的农民起义。
赵煦面无表情给喝口凉茶,他才亲政多久,那些都和他没关系
哲宗时期的宋人包税商们身体一紧,觉得事情开始不妙了。
这时候他们的包税也干了几年了,以前那些底下人不一定知道什么,可现在被天幕捅出来了,他们可是立刻就知道怎么找到自己这些征税的矛头。
造不了皇帝的反,他们还造不了自己的反吗!
想到这里,一些人开始怕了,又惊又怨的看向天幕,快思索接下来怎么办。
而明朝人算着时间,心想到底多少华人偷偷去了南洋。
[荷兰人占领巴达维亚后,继续沿用推广包税制,华人依旧替他们充当包税人。
18世纪,制糖业快展。
东南亚华人生产的糖质优价廉,很受欧洲商人喜爱。
到了171o年,巴达维亚华人制糖厂就有一百多家,从事蔗糖种植生产的华侨达到七千多人;而荷兰人制糖厂仅仅只有五家。
市场经济竞争不过的荷兰人直接明抢,东印度公司规定华人的糖必须全部低价卖给荷兰人,与蔗糖、香料、咖啡、矿产这些产业也不许华人涉足……]
没出过海的商人们跟着揪心起来,那荷兰人可是真能放火杀人,没半点法律管辖的强盗。
做生意做不过明抢已经算是小事了,他们怕人在外面的同行,也会遭遇那些当地土着的经历。
单凭他们商人的力量对抗那些强盗是不够,遇上这种事情,的确是需要背靠朝廷来行事。
想到这里,不少商人们也开始抱有幻想,希望朝廷也能在意起他们做生意的正当权益。
康熙年间,这时候正是1712年,距离上面的时间也只有两年差距,沿海地区知道点外面情况的华商们扯扯嘴角。
东南亚那边的情况的确是和视频里说的一样,没有依靠的华人们也无能为力。
大清只会管自己广州十三行的生意,海外的华人他们都是看做前明人的,别说给他们出头了,大清同样更在意陆上统治,不愿理会海外的事。
那边有华人又怎么样,他们都不认可华夏的概念,就是有八旗子弟,也未必愿意去管。
【海外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职员只为自己捞钱,本土董事们只想要高额分红,这种局面下东印度公司账面上流动资金越来越少,频繁对外战争也让他们坏账率不停增加。
为了夺取利润,自由市场做生意竞争不过华人,同样也嫌它来钱太慢的荷兰人,直接矛头对准华人。
1727、1729、1736年,荷兰殖民当局多次颁布法令,规定只有‘有用’的华人才能取得居留证,其他‘没用’华人一律配到锡兰、好望角、苏里南这些地方充作劳工。
174o年7月,新的法令更是规定,只要被他们认为可疑的华人,不论一二,都将遭到逮捕,流放锡兰。
身在东南亚的华人没人任何依靠,至于大清,都是把海外华人看做反贼,巴不得他们在外面死个干净。
但凡有半点为海外华人出头的这种包容、有骨气想法,大清也干不出后面朝列强不停卖国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