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 > 第137章 生产力与制度

第137章 生产力与制度(2 / 3)

就是和分封制匹配的制度,分封制进行不下去了,根本原因是因为井田制被破坏了。”

“所以礼崩乐坏的本质,是生产力又生变化了,井田制也不再适合了?”

“难道法家的变法,就是让新的制度重新适应新的生产力吗?”

从没站在这种角度想问题的法家:抄了!

奋笔疾书的李斯和师弟张仓聚在一起,两个人默契的不提韩非,念出了另一个名字:管仲。

【“由于当时劳动工具简单,生产力低下,种田是由几家几户在一起共同劳动的。

但随着农业技术的展和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开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劳动形式。

于是便产生了公私有别,对私田用心经营、精耕细作,对公田则应付了事,出现了‘公田不治’的景象。

以齐桓公和管仲开始,拉开了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改革的序幕。”

小小说完,电脑上输入管仲改革几个关键字,就出来他关于土地,最为关键的两条改革措施,有文言文,还有现代翻译。

李斯喝了口水,“私与公的选择,人性如此。”

张苍有不同意见:“井田制早就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均地分力:管仲将公田也分配给农民耕种,变集体劳作为分散的一家一户式的个体经营。

与之分货:就是按照土地质量测定粮食产量,然后按比例将一部分收成交给国家,其余部分留给自己。

连农人们也能看懂,公田也分给农民种了吗,那不管是什么田,农民都会尽力耕种,因为除上交一定的赋税外,剩余产量均归自己所有。

和井田制相比,他们也天然倾向于这种制度。

老村长拍着磨盘,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现在交田税的方法,也是从那个管仲开始的!”

一说到这个,旁边另一个青年面有不忿:“按田的产量来交税可以,但凭什么不是按照秋收后的收成,而是按他们定的最好年景的收成来收?

就算侥幸没了天灾,我们就能年年种出那么多的粮食来了吗!”

用力拍了三下磨盘,村长呵斥道:“大山,噤声!”

名叫大山的青年闭了嘴,但是包括他在内,其他人脸上的不满神色也是再也遮不住了的。

村长看看左右,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村里的大家依然害怕官府,但又没以前那么怕了。

他也不知道这样是好是坏,只能小声道:“这话就只有自己村里一些人倒还好,你不要去外面给人听到了,生出无妄之灾。”

村长这么多年都在大家心里很有威望,他说这话大家也愿意听,只是到底大家都没那么怕了,还会去想以前到底那些不会思考,但极其不合理的事。

【“鲁国为了增加收入,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

从这开始,大量隐匿在私人手中的拓荒地又被暴露在国家税收体制之下,国家财政收入因此而得到大幅提升。

在鲁国实行初税亩后,楚国、郑国、晋国等纷纷效仿,掀起了春秋战国时代土地私有化的浪潮。

商鞅变法则是第一次用法律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彻底终结了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开启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私有土地制度。

和当时铁农具时代生产力匹配的,就是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制度、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小小最后补充道:“尽管到了历史的下一个阶段,它落后了,不再适合我们,但在一定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它的进步意义。”

换而言之,就是华夏两千多年来,封建制度和生产力都是匹配的,生产力没有到达顶峰,专制制度也没有到达顶峰。

直到明清。

想起主播历史书本上的那些标题,明清皇帝们心里虚的很。

那当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清达到顶峰后,下场就也和之前和分封度、井田制一样,只能迎来土崩瓦解吗?

生产力的展不是他们人为可以抑制的,维持君主统治和原有旧制度的后果,就是清末被洋人打进来签条约。

就连清末,历史卷子上都有讲到它们的改革变法。

所以这就是一个无解的话题,历史的展进程不会因任何人的意志转移。

幸运儿张良也在想,所以在生产力过井田制承载能力后的下一个时代,就只有完成了彻底的,新的变革大秦抓住了机遇,让中央集权制度取代了过去的封建制度?

认真听完这一长串回答的张良对着天幕正经行礼,他现在也有一堆的知识需要整理。

比如秦的制度如果是先进又合适的,那为什么秦还是二世而亡了?

嬴政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他能想到的,就是他死了,继承人扶苏也死了,偌大的大秦出现权力真空,原本被压着的六国遗民举兵起事,最后六国也谁都没赢,被那个汉夺取了胜利果实。

然后汉还承秦制。

现在按照主播讲的这种思路,好像秦的灭亡恰恰是制

最新小说: 当师尊也没有那么难吧! 穿书七零:我被大佬撩的脸红心跳 病态占有 开局随身小世界 旧故新长 崛起从金融开始 穿越后我和全家团聚了 九龙夺嫡:请陛下称皇太女! 我与舰娘的寻回之旅 进了王府就摆烂!重生娇妾要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