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类型 > 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 > 第114章 手语和历史

第114章 手语和历史(2 / 3)

的文化入侵,好坏未知。

好的,是普通人也有了一个新的获得教育的途径,来自后世的各种科学技术也让大家眼馋。

坏的,是主播她们截然不同的社会体系和那些无父无君的思想。

毕竟是说出过王公贵族、君王大臣都是‘封建社会压迫者’的话,这种思想就天然和现在的读书人、统治者天然对立。

不是人人都喜欢变化的,而被迫跟着变化的人,对天幕甚至是恨多过爱的。

只是很无奈,主播可以随时给他们送东西,他们却一点联系主播的途径都没有。

等主播拿着平板回了书房,她又坐下来翻卷子了。

家里没什么钱,全靠村人资助的穷书生十分羡慕,主播有什么黄冈卷,还有什么往期高考卷。

他也很想要这种能练科举的卷子,可惜以他的身份地位,想弄来一套难如登天。

今天主播做什么?

历史啊。

只要不是数学和物理,别的科目大家都觉得跟着学学没关系。

老规矩,先是选择题。

看着第一题,又拿起自己抄的上份历史卷子,大家神色微妙。

怎么第一题又是问周的分封啊?

“将同一的精神及组织分布于各地,将许多异质的低度文化醇化于一高度文化总体之中……”

这句话说的很有意思,和古代学者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截然不同。

记录下这句话,针对这句话的意思,不少学者都已经开始日常探讨起来。

“以中原地区为主,他说的‘统一精神和组织’,指的是不是周礼上的官制、军制、田制、礼制这些?”

“异质的低度文化……莫不是说的是楚国这些蛮夷之地?”

“这是说周礼是高度文化,分封出去的诸国同时也把周礼的文化带到各地吗?”

而在认真做题的人仔细审题,觉得应该是讲周礼的作用,第一题选a总没错。

看见第二题的玉瑞制度,嬴政摸摸自己腰间的剑。

玉瑞制度有用,就不会有后面的礼崩乐坏了。

3排除,周能有什么中央集权,权利都分出去了,一个玉瑞制度只是表面让诸侯国记得遵守承诺而已。

他看见这些关于周的历史题,想的都是这个制度的不合时宜。

大秦,决不能蹈周的覆辙。

嗯?《唐律》?

两个唐朝和一个武周朝的人看后点头,的确是这样没错,也有类似法律的宋人也有,别籍异财禁令嘛。

唐宋人看着,很轻松地就选出了这正确选择,只是通过维护小家伦理来维护社会稳定而已。

不过看看ab选项,就能看出来问题的背后,后世人是极力展经济的,对宗法统治也是不太赞同的。

统治者们都有点头疼。

朝廷运行的成本也是很高的,之前主播父亲笑话‘皇权不下县’,没有治理的地方选择了宗族自治。

作为皇帝,他们固然也是想要皇权和朝廷的威严能够照到国家的每一处,但朝廷把手伸到县下,要付出的成本也够让他们重新想想的了。

对比起要付出的治理成本,地方百姓只知县令也没关系,把这部分权利让渡给宗族的确是省事的多。

之前不在意这些的人,现在也开始考虑长期不管县以下的地方,到底能有些什么危害。

当然,秦除外。

秦的官府是什么都管,只是原六国的地方,管理能力没法像秦地那般深入而已。

好几次看到这个宗族的问题,秦人也在想后世怎么都不管到乡了。

又是那个明清的锅?

下一题还有《清明上河图》的彩色照片,漂亮是真漂亮,看上去人来人往也很繁华。

想想这么漂亮的城市,那个宋居然就连这样的都城后来都丢了,不少人心里唏嘘。

“十多万担生丝!”

别的不说,这张小表上的数据的的确有够清楚,产量一出来,很能清楚生丝产业的整体贸易方向。

负责钱粮统计的官员还有商人们,除了符号数字,最喜欢的就是各种表格了,高低量、占比、变化,都能看的一清二楚,对工作帮助很大。

商人们研究着数字,觉得很不对劲。

每年丝的产量都有变化,但是大体都会在一个差不多的数值反复波动。

怎么五十来年的时间,总销量会涨这么多倍?尤其是出口量的暴涨,更是惊人。

多出来丝的需求,都是要田地和人手的,多的十万担,需要的田地和工人都不是个小数目,田地和人都去种桑养蚕了,吃饭怎么办?

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那些高产作物吧……

除了‘国际资本的垄断趋于和缓’这点,他们还需要多理解,其他的选项,每一个都有人选。

自己也在抄历史卷子的刘彻:议会选举,略过,完全不想知道。

抗日民主政权是什么?苏维埃,是那个苏联吗?

再看看下一题的列强、南京国民政府,后世这段叫

最新小说: 日出大荒 新婚夜,老公被寡嫂叫走后她决定离婚 西游之我不想当猪 作精娇妻要离婚,兼祧霍总他慌了 心声被偷听!八零大院都是崽崽的兵 新婚夜,我亲醒了病弱残疾太子 娱乐秦时 大佬出山,假千金她摊牌了 综影视:沐歌 我能看到危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