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小麦之父(2 / 3)

没天赋也没想法的人,家里穷,但是有一个地方可以包吃住,那他们也是很乐意过去的,少了自己一个家里就多了点口粮呢。

历朝历代的教育工作者们更是很能理解。

他们搞教育的,是真的很痛心那些有天分,但是家境差,不能继续学业的学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饭都吃不饱,人又能去干什么事情呢,也更不可能让一大家子缩衣节食,就只供那一个孩子念书。

实在天赋很高的,老师们也是愿意资助一二,但所有事情‘不患寡患不均’,他们自己不少人甚至要和富商借钱来养弟子,终究也没能力能帮助那么多的人。

家庭条件一般,年轻时候读书还自己去砍竹子木头做书简的叔孙通很懂李振声,‘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别说是他了,这日子换了自己也一样不敢想象。

[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教授的小麦育种课程,第一次让李振声对小麦提起兴趣;余松烈教授的遗传科彻底让他对这一领域产生热爱。

放假时他将在学校培育的几个小麦品种带回家乡,果然有所提升的小麦产量,让他产生了将来也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1951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在北京工作,五年后响应号召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了西部小镇杨凌,开始小麦育种研究……]

皇城根下的人不理解,都从淄博到京城了,他怎么还往更偏的地方去,回淄博也好过去那里呀!

南北经济展极不平衡的明清统治者们倒是能够理解,北方,特别是西北,的确是够穷够苦,他们这里那都是配别人的地方,去南边的个顶个都是肥差。

他们也是想让别的地方一起展起来,但是以他们现有的能力和人力,又没办法做到。

大家寒窗苦读几十年,最后高中是往偏远地方去了,指望他们奋图强好好干业绩,不如指望他们就只是摆烂,少搜刮民脂民膏。

人家搞个什么,有的是人去,他们要是想搞,响应者寥寥无几。

社会性质不一样,居然能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当时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小麦条锈病,也称黄疸病。

会危害小麦的叶片、叶鞘,破坏叶绿素,造成光合作用下降,最终导致小麦减产2o-3o,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减产两三成?颗粒无收?

麦田里,天幕的话音一落,不少人赶紧低头查看自己家的麦子,还好,依旧是绿油油的。

“这个黄疸,我们没的麦子上好像没有诶?”

“呸呸呸,别乱说话,最近我们仔细注意麦子,好好听天幕说。”

也有些农人恍然大悟,以前是以为天气不好或者自己那里没搞好,原来这样的粮食就是不正常,是有病了!

“有病的话,是也可以给作物配药吗?”

“这怎么配药,大夫还能给这些麦子把脉不成?”

一些实在对人体医学每天分的大夫:似乎,也不失为另一条谋生之路……

[大学时候,李振声就曾经跟着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收集种植过8oo多种牧草,因而对牧草也颇有研究。

他想,小麦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在今天依然体弱多病,野草没人照顾,却长得茂盛异常。

那能不能通过天然牧草与小麦的杂交,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呢?]

“牧草!”

赵过听愣住了,转过身问后面的农人:“天幕没开玩笑吗,牧草和小麦?”

水稻都还是在各种稻子里杂交,玉米更是一代一代培育,哪怕是那些个大麦、小麦、燕麦、黑麦,那也都是相似的麦子。

“牧草和小麦,牧草、牧草……”

尽管赵过不清楚后世的具体植物学分类,但他的常识告诉他,这两种植物的区别,比鸟和鱼还要大。

未央宫里的刘彻震惊过后倒是注意到了这个牧草。

他在思考,能不能让赵过也顺便种点牧草,研究人的口粮一并把马的口粮也研究了,贮藏的方法之前主播讲羊草的时候都有讲过,这个不用担心……

[这项研究工作他一干就是3o年,中间也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一直到1979年,他的研究终于有了突破。

他研究的小偃六号,不仅对当时流行的八个条锈病生理小种都有较好的抗性,还抗干热风、耐旱、产量稳定。

平均亩播量12-16斤,亩产量在7oo斤左右

“小偃6号”

的成功,当地的农民都切实感受到了新品种小麦带来的收益,还流传出了“要吃面,种小偃”

这句话。

]

亩产多少?

秦汉时期,小麦亩产三石,约莫84斤;隋唐时期小麦亩产约一石,那时候的一石是84斤,区别不大;两宋时期小麦亩产大概98斤;明清时期小麦亩产一石以上,14o斤往上。

早些时候小麦亩产一百斤都没有,后面精耕细作了也不到两百斤。

而这个‘小偃

最新小说: 摊牌了,绯闻男友其实是世界冠军 玄幻:挂机百年,我举世无敌 美漫从忽悠钢铁侠开始 谁说没灵根就不能修炼的 春秋战国真有趣(全6册) 我活到了诸天尽头 从一人开始聚道果 精灵入侵,我直播旅行振兴道馆 小师弟早就满级了 人在型月,妹妹是伊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