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封了太子太师,只是个虚职。
他的话能不能顶用,也要看裕业的缘分。
倘若亲家太太嫌弃,我就不敢说这话了。
袁太太心里五味杂陈。
她笑得有点勉强:您这是什么话?您这样为裕业着想,我们感激不尽。
您受我一礼。
说着,她就连忙起身,给大夫人福了福身子。
她说这是顾家替袁裕业着想,把她对顾家的请求帮忙,说成了顾家心疼侄女婿、主动帮忙的。
大奶奶现在听明白了。
听到这里,大奶奶和三奶奶脸上神色微敛。
大夫人表情不变,笑着道:这还不是应该的吗?裕业是顾家的女婿。
您都开口了,我们怎么也得尽力。
大夫人又把拳头打了回去。
顾瑾之觉得这场谈话,总得有个人认输。
否则没完没了。
是,多谢您。
袁太太很识时务,她先认输了,没有再较劲下去。
比起儿子的前程,这些都不重要。
袁太太极力想做出和顾家结亲并非巴结顾家的姿态。
可现在,投入也该有回报了。
作为商人的袁家,没什么心理负担。
袁太太笑容和煦:我叫裕业来给您磕头。
大夫人表情全敛,严肃道:磕头就免了。
大老爷和我们都是直来直往的性格,下次裕业有什么事,让他自己来说。
让媳妇回娘家说些不着四六的话,也不像读了圣贤书的做派。
袁太太的脸,顿时通红。
袁太太走后。
三奶奶就对大夫人道:这点小事,怎么弄得如此麻烦?
大夫人心里明白。
可有些话,没必要说出去。
她淡淡笑了笑,对三奶奶道:袁家想争气,自力更生。
都是些小事,还说它做什么?
三奶奶顿时就明白了。
袁家想要顾家帮忙,却又不想旁人说他们家是依靠媳妇娘家。
这样被人瞧不起。
三奶奶撇撇嘴。
说到底,还是四妹太软了。
三奶奶道。
倘若她有点立场,能分是非,您又何必答应?
她知道大夫人最终答应,并不是看着袁家,而是怕袁太太又撺掇顾珊之去求别人。
到时候更加被动。
对于顾家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又何必去还顾珊之欠下的人情债。
大夫人看了眼三奶奶。
三奶奶脑子转得很快。
她走转了十步,大奶奶一步都没有走完。
各人有各人的命。
大夫人笑着道,你四妹那样也好。
旁人对她好一点点。
她就会过得幸福。
人活着,为了什么,还不是要幸福些?比起总不满足的人,你四妹这样让人省心……
三奶奶点点头。
大奶奶的确没跟上大夫人和三奶奶的思路,她不说话。
顾瑾之也一直没开口。
大夫人看着大奶奶和顾瑾之,两个沉默寡言的样子,忍不住又笑了笑。
她们俩一个知道藏拙。
一个天生沉稳不多言。
这个家里的孩子,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
好在,她们都有可取之处。
就像顾珊之,她也有可取之处。
人不需要满身的优点。
只要有点长处,就能活得很好。
晚上,大夫人请大老爷到内院用膳。
晚膳后,她就把袁裕业的事,说给了大老爷听。
大老爷笑了笑,道:我心里原是有这个打算的。
既然袁家也有这个意思,我会叫人跟吏部的人打声招呼的。
皇帝跟前,我也会叫人透露一二。
皇帝现在最反感谭家,对我的人都会用。
大夫人欣慰笑了笑。
顾瑾之从老宅回去,朱仲钧在她的屋子等她。
祝妈妈坐在一旁做针线,看着他们。
朱仲钧冲顾瑾之努嘴,让她把祝妈妈遣出去,顾瑾之当作看不见,低头偷笑。
……今天去老宅,我说的那件事,你问了吗?朱仲钧见祝妈妈不肯走,只得问顾瑾之。
祝妈妈就竖起耳朵听。
顾瑾之摇摇头,道:今日大伯母也烦,话题绕不到那个上面。
下次再说吧。
朱仲钧不敢逼紧了她,怕她反感,就道:不拘什么时候问,问了告诉我一声。
顾瑾之点点头。
日子慢悠悠到了七月。
居庸关的局势,已经逐渐稳定下来。
赈灾粮食已经送到了,有点瘟疫出现,却没有扩大。
皇帝又赞了朱仲钧一回。
到了七月初十,离顾瑾之和朱仲钧的大婚只有两个月了。
这一天一大清早,礼部的人陪同着宫里针线局的人,到顾家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