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那人淡淡地说道。
朱元璋这才发现,那声音听起来很年轻,大概也不过弱冠之年。
朱元璋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的,他都不敢自称为朕,从牙缝间逼出声音道:“先生若要带着香烛走,重八自是无法强留,但那小和尚……”
他刻意拉长了声音,满意地看到燃烧的烛光剧烈地颤抖起来。
“那你想要如何?”
那人的语气中带着淡淡的无奈。
“全凭先生定夺。”
朱元璋回答得极为爽快。
话语之中未尽的意思却颇有些无赖,就是说咱也是明事理的人,但万事也要讲公平嘛!
带走烛也可以,但也要拿差不多的东西来换!
朱元璋说得是理直气壮底气十足,实际上心里却直打鼓。
黑暗中看不到那人的脸色,更是让他好一番揣测,那跳动抖颤的烛光,就如同他的心绪一般忐忑不定。
好在让他煎熬的时间并不长,少顷,那人便长叹了一声,从怀里掏出一个细长的物事朝他递了过来。
借着烛光,朱元璋看到了这是一柄折扇,而扇骨是不同寻常的牙白色。
他下意识地接过折扇,入手的重量要比想象中的沉上许多,扇骨细腻冰凉,令人爱不释手。
“这是……”
“扇之始,并不是引风纳凉之物,而是用苇做成的权力象征,是上位者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
那人徐徐说道,清朗的声音在夜风中听起来是那么的飘忽不定,“五明扇,舜所作也。
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咳,先生,重八虽然学识不高,但也知道那五明扇应是一种很大的掌扇。
这只是把折扇啊!”
朱元璋忍住心中的不满,随意地把手中的折扇慢慢展开。
扇骨厚重,扇面是洒金绢,富贵非常。
而随着扇面的展开,一个端正四方的“明”
字出现在朱元璋面前。
整个偌大的扇面就只有这么一个字,背面空白。
但朱元璋却异常的喜欢,因为他建立的王朝国号为明。
“五明,五方为明。
这把五明扇自然不是原来那把,只是扇骨是由那柄五明扇的残留扇骨所制。
执此五明扇者可明他人说话之真伪,我想,这把五明扇会比人鱼烛更加合你心意。”
那人平静地说道。
“这么神奇?”
朱元璋怦然心动。
都说人心难测,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想知道周围的人都对他是不是言行如一。
眼睛一转,朱元璋立刻便对那人发问道:“到底是真是假?那我可要试验一下。
先生,请问你是何人?”
黑暗中,那人无奈地笑了笑,道:“在下只是一个古董商。”
朱元璋一愣,这答案可不在他的想象范围内。
而且手中的五明扇毫无异状,根本没有任何变化。
皱了皱眉,朱元璋继续追问道:“那你来这里做什么?”
那人幽幽一叹道:“拿回人鱼烛而已……”
朱元璋一直注意着手中的五明扇,此时愕然发现扇面上的“明”
字竟慢慢地在洒金绢上隐去!
那么就是说真话扇子没有反应,而说假话“明”
字就会消失吗?
那他之前说的是真话,现在说的就是假话?
朱元璋急忙抬头,却见那人早已离去,远远看去,那抹烛光就像是被一条赤龙慢慢地叼入了黑暗之中。
“陛下!
陛下!
那个小和尚已经抓住了!”
御前侍卫们满头大汗地追上来禀报,他们一不小心发现居然把皇帝给丢了,这下吓得魂飞魄散。
幸亏陛下还没走远。
朱元璋再定睛看去,却见那抹烛光已经完全隐入了幽暗的山林中,再也看不到了。
意气风发地摇了摇手中的折扇,朱元璋心情颇佳地一挥手道:“算了,把他放回皇觉寺,好生对待吧!”
二
公元1390年,应天府皇宫。
朱允从大本堂徐步而出,在踏入中左门后,穿过华盖殿。
在这个像一座亭子一般,四面出檐,渗金圆顶的大殿侧等待了一会儿,终于看到奉天殿的大门敞开,刚刚下朝的王公大臣们纷纷鱼贯而出。
看着他们或诚惶诚恐或劫后余生或精神恍惚的表情,朱允在心中暗叹一声。
皇祖父最近处置了李善长,以谋反的罪名。
朱允虽然只有十四岁,却也知道那位已经七十七岁的老人在退隐交还相位之后,就一直韬光养晦,安心休养晚年,绝不会有那种谋反的念头。
可就在前不久,李善长被家奴告发而被杀,受牵连的有数名位高权重的侯爵,经过锦衣卫的调查,这件案子一发而不可收拾,到现在受到株连的官员高达三万余人。
据说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