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暑假第一天,57万的账单
李敏在日历上划掉“7月1日”
时,感觉划掉的是钱包里的一沓钞票。
桌上摊着三张课程表:儿子的数学冲刺班、女儿的英语演讲课、以及两人共同的编程夏令营。
40天,总花费57万,平均每天1425元——这还不算接送油费、午餐费和“万一需要加课”
的预留资金。
丈夫张伟盯着手机银行叹气:“这钱要是存着,都够买辆代步车了。”
李敏没接话,只是默默把课程表贴到冰箱上。
她知道,这钱不能省。
儿子的同桌报了某思教育的“清北名师班”
,女儿班上已经有三个孩子考过了ket(剑桥英语考试),而自家孩子还在“同步巩固”
阶段。
“现在不花,以后花的更多。”
她想起家长群里那句名言。
---
第二章:教育军备竞赛,没有局外人
早上7点,李敏开车送儿子去海淀黄庄。
这里是北京教培“宇宙中心”
,暑假的清晨,写字楼电梯里挤满背着书包的孩子和拎着咖啡的家长。
儿子小宇的数学老师是某名校退休教师,班上有12个孩子,6个来自重点小学。
“妈,王浩说他暑假要学完初二数学。”
小宇在车上突然说。
李敏握方向盘的手一紧。
王浩是小宇的竞赛班同学,六年级已经学到初中内容。
“你按自己节奏来。”
她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轻松,却在下个红灯时,偷偷搜索“小升初前学习利弊”
。
中午12点,女儿小雨的英语课结束。
机构大厅里,家长们交换着情报:
“听说xx中学点招看fce成绩?”
“今年某思杯含金量又提高了……”
李敏啃着面包,在笔记本上记下“fce备考规划”
。
她想起三年前,小雨还在上200元一节的蹦跳英语班,现在500元一节的“思维英语”
竟成了标配。
---
第三章:隐秘的升学经济学
第二周,李敏参加了某私立学校的招生说明会。
招生办主任微笑着展示数据:“我们毕业生进入重点中学,30获得国际竞赛奖项。”
台下家长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李敏注意到,前排妈妈的手包里露出某知名机构的卡——那是需要年消费10万才能获得的资格。
会后,她“偶遇”
了女儿同学的妈妈刘姐。
“真巧,你也来了解学校?”
刘姐笑得意味深长,“其实我们去年就定了学位,今天就是来听听。”
李敏这才知道,刘姐的孩子通过某机构“内部推荐”
获得了考试资格。
而这家机构的保过班,价格是8万。
回家路上,她接到丈夫电话:“老同学说有个退休教研员在带小班,要不要试试?”
---
第四章:崩溃的暑假第28天
凌晨2点,李敏被哭声惊醒。
书房里,小雨对着英语作文崩溃大哭:“我背了模板还是写不出来!
你们花了这么多钱……”
桌上摊着未完成的编程作业和明天要交的数学卷子。
李敏突然现,女儿手腕上有几道指甲掐出的红痕。
“疼吗?”
她轻声问。
“不疼。”
小雨缩回手,“我们班很多人都这样,困了就掐一下。”
那晚,李敏翻出手机里收藏的文章:《海淀妈妈如何平衡孩子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现收藏时间是两年前。
---
第五章:退费风波
第35天,小宇烧到39度。
李敏打电话给机构请假,对方提醒:“缺课过三次不退费。”
医院走廊里,她听到隔壁诊室传来背单词的声音。
转头看见一个挂着点滴的男孩,正用没扎针的手翻单词卡。
退烧后第三天,小宇就被送回机构。
李敏在车里等了4小时,刷到“双减”
新闻:某地关停17家无证教培机构。
家长群炸了锅:
“我们交的学费怎么办?”
“以后去哪补课?”
张伟提议:“要不把剩下的课退了?”
李敏看着两个孩子——小宇在背文言文,小雨在默写单词。
她想起刘姐说的:“现在退了,开学就被甩下一截。”
---
第六章:开学前一天
8月31日,李敏核算暑假总支出:
-学科类补习:元
-素质拓展班:元
-教材教辅:4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