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之途:坚守与迷茫间的徘徊
在城市边缘的一间狭小出租屋内,昏黄的灯光执拗地对抗着四周的昏暗,却只能勉强照亮书桌的一角。
我坐在堆满书籍和稿纸的桌前,双眼紧紧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串数字——0,000。
这是我耗费无数日夜,倾注满腔心血创作的小说如今的字数。
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我这段漫长而艰辛的写作历程。
我轻轻挪动鼠标,将页面滑向小说收益那一栏,看着那少得可怜的数字,心中五味杂陈。
几分几毛,累积起来不过寥寥数元,甚至都难以负担每月的网费和电费。
窗外,城市的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的喧嚣不断涌入屋内,与屋内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
我不禁陷入沉思,这样的写作之路,真的还要继续走下去吗?
回想起刚开始写作的日子,一切是那么充满希望和激情。
那时,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憧憬,我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这个充满未知的领域。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窗帘,我便已坐在书桌前,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将脑海中构思的故事一点点转化为文字。
每一个字符,每一句话,都承载着我的期待与幻想。
我幻想着有一天,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无数人阅读,能够触动他们的心灵,就像那些曾经深深打动我的经典之作一样。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一次次浇灭我心中的热情。
随着作品字数的增加,创作的难度也与日俱增。
灵感不再如最初那般源源不断,常常为了一个情节的转折、一个人物的塑造,我会在书桌前枯坐数小时,绞尽脑汁却依然毫无头绪。
而当作品终于完成,布到网络平台上时,得到的回应却寥寥无几。
阅读量、评论数、收益,这些数字就像一把把尖锐的匕,刺痛着我的心。
“难道我的写作之路就这样走到尽头了吗?”
我喃喃自语,声音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回荡。
就在我满心沮丧,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是张老师,一位在文学界颇具声望的前辈,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良师益友。
在得知我最近的创作困境后,他主动联系我,约我在附近的一家咖啡馆见面。
走进咖啡馆,悠扬的音乐在空气中流淌,咖啡的香气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张老师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等我,他看到我进来,微笑着向我招手。
我走过去,在他对面坐下。
“孩子,看你脸色不太好,是不是最近压力太大了?”
张老师关切地问道。
我苦笑着点点头,将自己的困惑和迷茫一股脑儿地倾诉出来:“张老师,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写了这么久,每天都付出那么多努力,可换来的却是这么少的回报。
这点收益,连最基本的生活开销都覆盖不了,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写作。”
张老师静静地听完我的话,他端起咖啡,轻轻抿了一口,然后放下杯子,看着我说道:“孩子,我理解你的感受。
每一个踏上写作之路的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迷茫和挣扎。
当年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四处碰壁,作品无人问津。
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我知道,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名利,更是一种内心的表达,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的体现。”
“可是,张老师,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光有热爱是不够的啊。
我也要生活,也要面对各种经济压力。”
我无奈地说道。
“我明白,”
张老师点点头,“但你要知道,写作就像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
它需要的是长期的坚持和积累。
你现在才写了多万字,这只是一个开始。
很多伟大的作家,在成名之前都经历了漫长的蛰伏期。
他们可能写了几百万字,甚至更多,才终于被读者认可。
你不能因为眼前的这点困难就轻易放弃。”
张老师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我想起了那些我喜爱的作家,他们的成名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比如斯蒂芬·金,他早年投稿屡屡被拒,收到的退稿信甚至可以装满一个抽屉,但他从未放弃,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恐怖小说大师。
还有jk·罗琳,在创作《哈利·波特》的时候,生活窘迫,靠政府救济金度日,但她依然坚持写作,最终创造出了一个风靡全球的魔法世界。
“可是,我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坚持是有意义的呢?我怎么才能确定自己最终能够成功呢?”
我还是有些犹豫。
“孩子,成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张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这就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