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沈招娣,前世可能是个手工课从来没及格过的艺术生,今生,在两位跨越时空的博士“手把手”
(嘴对嘴?)教导下,竟然做出了一件……呃……工业产品?
看着眼前这个灰不溜秋、其貌不扬,甚至有点歪瓜裂枣的改良版蜂窝煤炉芯,我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一方面,这玩意儿长得实在有点对不起观众;另一方面,它又凝聚了罗一鸣的精准计算、古博士的天马行空(主要提供精神支持)以及我本人的……泥瓦匠潜力。
“两位大佬,你确定这玩意儿……能行?”
我拿着这沉甸甸的土疙瘩,心里有点打鼓,“我看着它怎么那么像从秦始皇陵里刚刨出来的陪葬品?”
【外观评分:d-。
功能性评分:a+。
】罗一鸣一如既往地客观冷酷,【根据热力学模型模拟,其燃烧效率远当前市面任何一款产品。
外观忽略不计。
】
古博士则充满了迷之自信:【佐佐你要相信科学!
相信我们的计算!
这玩意儿点着了,那就是黑夜里的萤火虫!
那么的鲜明!
那么的出众!
评委的眼睛会被亮瞎的!
】
小红也飘过来,围着炉芯转圈,传递来“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好厉害”
的情绪,甚至还试图伸出小手(能量触须?)去摸,被我赶紧拦住了——别给摸散架了!
好吧,死马当活马医!
我小心翼翼地把这宝贝炉芯用旧报纸包好,揣上街道办王大妈给开的介绍信(上面写着“兹有我街道待业青年沈招娣同志,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现推荐其参加青年技术革新竞赛”
),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向了市文化宫——竞赛报名处。
文化宫里人头攒动,到处都是穿着工装、戴着眼镜、一脸“我是知识分子”
模样的年轻人。
他们手里拿着的参赛作品,有的是精致的拖拉机模型,有的是画满电路图的设计稿,还有的拿着各种我看不懂的金属零件……相比之下,我怀里这个用报纸包着的、看起来像出土文物的泥疙瘩,显得格外……接地气。
报名处的工作人员是个戴眼镜的姑娘,她接过我的介绍信和报名表,又看了看我怀里可疑的包裹,皱了皱眉:“沈招娣同志?你的参赛作品呢?”
我深吸一口气,像是展示传家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揭开报纸,露出了我那灰头土脸的炉芯。
周围瞬间安静了一下,随即爆出几声压抑不住的嗤笑。
“噗……这啥玩意儿?煤炉子?”
“拿个泥巴坨来参赛?搞笑呢?”
“街道推荐的?啧,看来真是没人了……”
那工作人员的表情也有点绷不住:“沈招娣同志,我们这是技术革新竞赛,不是……手工业品展览会。”
我脸上有点烧,但想到两位博士的保证,还是硬着头皮说:“同志,这真的是技术革新作品,高效节能蜂窝煤炉芯!
能省煤3o以上!”
“省煤3o?”
旁边一个穿着机械厂工装、看起来像个技术员的男青年嗤笑一声,“吹牛也不打草稿!
我搞锅炉改造这么多年,都没敢说这个数!
小姑娘,回家玩泥巴去吧!”
是李文斌的工友!
我认得他!
以前来沈家找过李文斌!
怒火蹭一下就上来了,但我知道现在不是吵架的时候。
我直接看向工作人员,语气坚定:“同志,能不能让我现场演示一下?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
大概是看我态度坚决,工作人员虽然一脸怀疑,但还是指了指角落一个临时搭建的测试区:“那边有测试煤炉和煤块,你去试试吧。
不过别抱太大希望。”
在周围或好奇或嘲讽的目光中,我抱着我的炉芯走到测试区。
那里并排放着几个标准的旧式煤炉。
我找了个空的,在两位博士的远程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把我的改良炉芯换了进去,填上新煤块,点燃。
一开始,似乎没什么不同。
那个机械厂的技术员抱着胳膊,一脸“我看你怎么收场”
的嘲讽表情。
但几分钟后,情况开始不一样了!
我的那个煤炉,火苗明显比旁边的更旺、更蓝!
烟也更小!
而且热量辐射范围明显更大!
周围看热闹的人渐渐安静下来,脸上的嘲讽变成了惊讶。
“咦?好像……火是挺旺的?”
“烟确实小啊!”
“这旁边怎么感觉这么热乎?”
我按照罗一鸣的指示,开始演示它的另一个牛逼之处——封火性能。
我调节了炉子下方的那个简易风门(古博士的创意,用铁皮做的)。
“现在我要把它封火过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