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和毕长史会不会留大家吃顿饭
寧锦行司的补给转运现在全靠觉华岛和海运。
都司把大量物资运到觉华岛,再由觉华岛转运中心,分別用桨帆船运送,沿著大小凌河运至靠看河边的锦州、凌河和锦东三城。
塔山城就在海边,绥中城离海也近,旁边还有条入海的六州河。
六州河虽然没有大小凌河水面宽,但三四十米宽的河面、至少两米的水深,足以让河船驶入。
寧远城(兴城)在海边,城边也有一条河流..:
依靠海运、水运,加上改革一新、由熊阎王主持的平辽局军需厅,转运效率远超此前的户部、巡抚等有司,寧锦行司各城粮草辑重不愁。
袁崇焕和毕自肃有时候会设宴招待开会的诸將,“促进感情”。
毕自肃跟袁崇焕交换一下眼神,开口道。
“学习已经结束,现在討论机要事宜。”
机要事宜
有什么机要事宜
毕自肃扫了一眼眾人,授著鬍鬚悠然地说:“冬季攻势,我军与建奴攻守易型。本官与袁制置商议,寧锦行司当要主动出击,扩大战果,为平辽大事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几经商议,袁制置和本官,意欲重筑广寧卫(北镇)和义州卫(义县)两城,以此为依託,在三岔河河西再筑两到三个卫城,把战线推前到三岔河,与建奴隔河相对。
这是大事,袁制置的意思是我们行司內部先议一议。”
袁崇焕扫了一眼眾人,开口道:“毕长史说的很清楚,大家有什么意见说一说吧。”
何可纲与尤世威、左辅、朱梅对视一眼,心里复杂万分。
尤世威是寧锦行司第二把手兼指挥使,也就是打起仗来,他要负责实际的作战指挥。
“毕长史说的这个事,本官今日刚听到,此事关係重大,事关寧锦行司的防御前移,
一时半会,本官也不定,还是先听听其他同袍的意思。”
尤世威的话暗含抱怨。
我是行司第一副手,作战指挥官,这么大的事居然不事先跟我通个气,会议上才突然提出来。
你这不是搞突然袭击吗
尤世威是榆林卫將领,辽东军兴后做为西军援军被调过来。
何可纲和朱梅都是辽东本地武官出身,左辅虽然也是榆林卫世袭武官,但是早年就一直在辽东任职作战。
他们三人被袁崇焕举荐提携,视其为恩主。
尤世威被都司调来行司,也算是一种钳制。
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处境,打定主意先不开口,等你们说完我再说。反正你们的话加在一起,也没有我的话在平辽局和都司有分量。
左辅和朱梅相继发言。
“此举是好事。寧锦行司仅六城而已,数万兵马挤在沿海狭长一线,迴旋余地狭迫,
如此困地死守,也不是办法。
不如趁著其它行司大捷,建奴胆怯心悸,扩大战果。”
“末將也赞同...把战线推至三岔河一线,与建奴隔河相望,隨时可以各行司配合,
对建奴作战,克復辽土,完成平辽大业。”
听著左辅和朱梅极力赞同的话,何可纲坐立不安。
何可纲猜出袁崇焕和毕自肃提出此建议的心思,贪功。
其它各行司打的有声有色,捷报连传。
尤其是辽南行司孙传庭,辽西行司卢象升都是袁崇焕和毕自肃的晚辈,东江行司毛文龙更是袁崇焕厌恶、毕自肃不屑之人。
他们连战连捷,立下赫赫军功,袁、毕二人心里能不急吗
左思右想,定下这个计策,重筑广寧城,把战线推到三岔河一线。
可是广寧城是那么好修的吗
战线推到三岔河一线,没有缓衝之地,如同一把匕首直接抵在建奴的胸口上,他们能不急吗
狗急跳墙,建奴届时倾巢出动,官兵王师在野战之中能打得贏吗
何可纲想出声反对,可袁崇焕是他的恩主,出声反对,会不会恶了关係
可是不说,何可纲觉得如在喉。
终於,何可纲开口了。
“袁制置,诸位,何某觉得此举欠妥。”
此言一出,眾人神情微变,都静静地等著他的下文。
“朝廷把兵马收缩在寧锦六城,依託大小凌河天险,背靠海运,目的就是收缩兵力,
加强防御,减轻负担。
广寧等地,远离沿海,地域广,迴旋余地大了,可是需要守御的兵力多了,反而分散了,粮草供给也变得困难,会被建奴各个击破。”
何可纲出言反对,让袁崇焕措手不及,脸色闪过色,授著鬍鬚阴沉著脸默不作声。
左辅连忙出声反驳:“广寧等城有三岔河天险,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