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油坊的醇香
豫北的太行山下,有个叫油坊屯的村子。村子中央的老槐树下,藏着一座老油坊,黑黢黢的木梁上挂着盏马灯,墙角堆着榨油剩下的花生饼,空气里常年飘着股醇厚的花生香,混着桐油和木头的味道,闻着就让人踏实。油坊的主人姓杨,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汉,村里人都叫他杨油匠,榨了一辈子油,胳膊上的肌肉块比年轻人还结实,手上的老茧厚得像层牛皮。
这年秋分,地里的花生刚收完,带着泥土的潮气。杨油匠正蹲在油坊门口,用簸箕筛花生,饱满的花生粒滚落在竹筐里,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筛得仔细,瘪粒、坏粒都挑出来,扔进旁边的猪食盆里——榨油的花生,必须是最饱满的,这是他爹传下来的规矩。
“杨大爷,还榨油呢?”一个骑电动车的小伙子停在槐树下,车筐里放着个空油桶,是邻村的张磊,在镇上开小超市,以前总来油坊进花生油。“给我来二十斤,最近好多人问你这老油坊的油。”
杨油匠直起腰,捶了捶后背:“刚榨了新油,香得很。”他领着张磊进了油坊,巨大的木质榨油机立在中央,像头沉默的老兽,榨膛里还残留着榨过的花生饼渣,散发着焦香。
“您这老伙计还挺精神。”张磊拍了拍榨油机的木柱,上面布满了岁月的刻痕。
“比我精神,”杨油匠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光绪年间传下来的,我爷爷的爷爷就用它榨油,结实着呢。”他掀开旁边的油缸盖子,金黄的花生油泛着琥珀光,油面上还浮着层细密的泡沫——这是新油才有的样子。
杨油匠舀了瓢油,倒进张磊的桶里,油线又细又匀,落在桶里发出“咕嘟”声,香气瞬间浓了几分。“您这油比镇上的香多了,就是贵点。”张磊掂了掂油桶,沉甸甸的。
“一分钱一分货,”杨油匠擦了擦瓢,“我这花生是村里人种的,不打农药;榨油不用机器,就靠这老榨机压,油里没掺东西,香得纯。”
张磊付了钱,临出门时又说:“大爷,我niece放假从城里回来,说想看看老油坊咋榨油,您看方便不?”
“有啥不方便的,”杨油匠挥挥手,“让她来,正好明天我要榨新油,让她长长见识。”
第二天一早,张磊果然带着个戴眼镜的姑娘来了。姑娘叫林溪,是学食品工程的大学生,对传统榨油工艺很感兴趣。“杨爷爷,您这榨油要先炒花生吗?”她举着相机,镜头对着墙角的大铁锅。
“那是自然,”杨油匠往大铁锅里倒花生,“生花生榨不出油,得用慢火炒,炒到皮发黄,闻着有焦香才行,火大了发苦,火小了出油少。”他用长柄铲翻动花生,铁锅里“哗啦”作响,焦香渐渐弥漫开来,引得林溪直咽口水。
炒好的花生要放进石碾子碾碎。杨油匠推着碾子,一圈圈转着,花生碎从碾盘边缘涌出来,像堆金黄色的沙。“这碾子也有讲究,”他喘着气说,“不能碾太细,也不能太粗,细了榨油时会堵住油眼,粗了出油少。”
林溪帮着把花生碎装进铺着棉布的圆形容器里,做成一个个饼状的油坯。杨油匠用木槌把油坯敲紧实,再放进榨油机的榨膛里,然后转动巨大的丝杠,让榨板一点点挤压油坯。随着丝杠的转动,金黄的花生油顺着榨膛的缝隙渗出来,滴进
“这得压多久?”林溪看着油坯被压得越来越扁。
“最少两个时辰,”杨油匠抹了把汗,“得慢慢压,让油一点点渗出来,急了不行,油出不干净。”
那天,林溪在油坊待了一整天,拍下了榨油的全过程:炒花生的烟火、碾花生的石碾、压油坯的丝杠、滴油的油缸,还有杨油匠额头的汗珠。她把照片发给导师,导师说这种传统榨油工艺现在很少见了,让她好好记录。
“杨爷爷,您这手艺得传下去啊,”林溪帮着收拾油桶,“现在都用机器榨油了,您这老法子怕是要失传了。”
杨油匠叹了口气:“想传,没人学啊。我儿子在城里开饭店,说这活又累又不挣钱,打死不回来。”他指着榨油机,“这老伙计,怕是陪我到最后了。”
林溪心里有点酸。她回去后,写了篇关于老油坊的文章,发在学校的公众号上,还配了视频,点击量很高。不少人留言说想起了小时候村里的油坊,还有人问怎么能买到杨油匠的花生油。
“杨爷爷,网上好多人想买您的油呢!”林溪下次来,把手机递给杨油匠看。
杨油匠看着屏幕上滚动的留言,咧开嘴笑了:“真的?城里人也稀罕这老油?”
“不光稀罕,”林溪帮他注册了个网店,“我帮您把油挂到网上卖,肯定有人买。”
杨油匠的花生油真的在网上卖火了,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张磊也来帮忙,负责打包、发货,油坊里第一次有了快递单的影子。杨油匠的儿子听说后,特地从城里回来看看,看到爹忙得脚不沾地,油坊的院子里堆着成箱的油桶,眼圈有点红。
“爹,我回来帮您吧,”儿子放下行李,就去帮着炒花生,“饭店生意不好做,不如回来守着这油坊。”
杨油匠愣住了,手里的木槌差